(文/院报记者团 许斌文 王烈进)
【校友简介】
傅恒,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1980年毕业于内江师专中文系,在校期间和李北星老师合作的小说《心理学教授和他的儿子》获首届四川省文学奖。几年后,他的中篇小说《幺姑镇》在《当代》上发表,并获得“当代文学奖”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和戏剧,于是傅恒迅速被人们知晓。
时光的笔记转回1978年,那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注入了一批新鮮血液,傅恒就是其中的一滴。
追忆似水年华
傅先生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无疑是当时的男女生比例。他笑着说:“不知道是因为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形势,还是招生办的大意,中文系1978级120多名学生中仅有10名女生,38年前的生态失衡一直延续到今天,同学聚会重温母校温暖,到场的几乎全是老头子。”
傅先生回忆,如今的母校与当年的差别很大。当年的内江师专是几大片青瓦平房,院落之间还隔着农田。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中间有一口水塘,以及水塘边那个陈旧的礼堂。他们常在那里开会,每个学期还会表演两三次节目。回味在学校的日子,傅先生实事求是地说,那段岁月在人生中颇具滋味,或甘甜,或苦涩。那时候不仅没有手机电脑,连电视也是入校一年后才见到,整个学校就一台电视机,交给中文1978级管理。信号很差,很多时候影像模糊,像看幽灵片似的,但还是有不少人看。绝大多数同学的首要选择还是去图书馆自习看书。下午最多的课外活动是打篮球,偶尔有少数人排练文艺节目。那时候似乎不觉得有多少富裕时间需要打发,印象中几乎都是在抓紧时间做功课、学知识。也许是经历了一场浩劫,大家都异常珍惜进大学读书的机会。
心系母校,心念恩师
“内江师院这个名词,离不开你们的注释。”这是傅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傅先生认为内师走出去的好学生很多,自己谈不上优秀,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职业与大多数校友不同,被关注得稍微多一点而已。
几十年来,无论什么时候提及内江师院(内江师专),傅老先生都满脸自豪。“又到了母校大寿,真心祝愿母校,继续让我们在提起母校校名时保持那份自豪感。”对母校的自豪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只有自己拥有这份自信,我们才能够面对一切,傅先生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学子对于母校的那份赞美和执着。
沿着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傅先生的回忆拾起专属于1980年傅恒与恩师的不朽岁月。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贫困,导致当时胃病盛行,教“文学概论”的李北星老师讲课中途胃病突发,痛得满头大汗,但他拒绝提前下课,坚持讲授。有同学主动掏出自己吃的胃药,有同学给李老师换热水,事后还有同学主动去给李老师讲自己实践过的药方。直到30多年后的聚会上,还有不少同学谈论此事,敬佩李老师敬业,更敬佩李老师尊重学生,但遗憾的是李北星老师已辞世两年了,透过傅先生的眼睛,折射出的是对李老师无尽的思念。
而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盼时,傅先生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一是他们那时没有见到那么多花哨的网络语言,他们只想向老师们学知识学本事,也学老师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如何对待他人,所以,进入社会后,他们身上就有了不让烦恼成为主食的程序;二是几十年的实践心得——学习方法是“妈”,独特创造是“爹”,父母双全的孩子生活才过得好。幽默而不失真理的人生经验,作为内师学子的我们需要深刻的体会这样一番话语。
文学路,路漫漫兮
都知道傅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十个连长一个班》,有人认为是“不一样的长征”,于是把它拍成了电视剧,今年在全国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即将上映。当我们无意之间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傅先生却说:“还没播出的时候,我已经冒出了不少的遗憾,如果重写,我相信那又会大不一样。”而谈及怎样走上这条文学路的时候,傅先生笑着谈道:“说来也是惭愧,当初出于生存压力,下乡后自己在贫下中农面前是笨蛋,体力农技饲养统统排不上号,唯一的优势是多识几个字,要想日子过得坦然一点,只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从学写文艺节目开始起步,看到自己写的东西有人喜欢,他就逐渐多了兴趣和自信。当时作为一名基层作者,傅先生很荣幸地得到了文学刊物和专业部门给予的许多培训机会,慢慢地就摸到了门道,后来一步步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傅先生告诉我们:“自从我当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后,更觉得沾沾自喜是创作的大敌。不妄自菲薄和自豪不是连在一起的,我努力区别。”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而傅先生的文学梦便是写一部遗憾少的小说出来。他说,若干年后,如再有机会接受母校校报的采访,希望能有踏实的心情向母校汇报。
对内师来说,傅恒只是十万毕业生中的一员,对于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内师学子,傅恒诚恳提醒师弟师妹们,作为新一代的内师学子,秉承前辈们的精神,发挥自己的独创和勤奋才能使内师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