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希尧)
内江师范学院的发展,有如一棵纤纤小苗,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得益于历届带头人十分重视开拓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
“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是第三轮改革,从2011年4月开始,迄今历时五年多。
2011年4月,我校正式把“更新教育风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写进“十二五规划”。这是一个标志性起点。
2016年6月,总结我校改革成果的专著《教学做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曾良等编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此宣告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一次改革是在历届改革基础上产生的,是我校长期以改革推动发展的继承和深化,使内江师院整体育人水平提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省内外乃至中国港澳台教育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彰显了我校办学特色。
一、背景
2010年6月,国家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俗称“新十三条”,意在与1962年制定的“高校四十条”相并列,以示文件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的发展期。这个时期高等院校大改组、大扩展。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从556万余人增长到3325万余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从11%左右扩大到30%左右,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这种短期内规模上的扩展,必然带来教育资源的稀释,由“千人过独木桥”到“众人过薄板桥”,使教育质量出现危机。
我校情况大体一致。2000年,我校由专科升入本科,当时在校生人数2000人左右,教师450人左右,教授与副教授占30%左右,2010年在校生人数10000人左右,教师人数800人左右,教授与副教授240人左右,设备也改变不多。
这就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质量?教育部文件提出十六字方针指出了方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然而,“结构”如何优化?“特色”怎样强化?“创新”怎样注重?这是摆在内师人面前的难题。
在全国范围内,新建本科院校500多所,面临同样的难题,纷纷寻找破解难题的途径、提高质量的措施。如:河北大学启动“两大课堂互动”的育人新模式;对外经贸大学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广西财经学院“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河北理工学院“高校育人模式”……这些改革先行者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但并非现成的路,改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这就需要创新。
二、启动
对内江师院来说,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任务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机遇。启动育人模式改革,优化育人要素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内江师院唯一正确的选择。为此,学校加强了领导,把年富力强、有实干精神的曾良、黄辉、赵明充实到副校长的岗位。
2011年5月,由刘襄笃牵头召集一些老同志组成了一个教学改革小组,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高等院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结构的探讨”正式获得批准,同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1年6月,在我校第六届教学工作大会上,曾良做报告“进一步转变师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一个育事人模式改革的动员。紧接着,曾良向校领导班子做了题为“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设想”的工作汇报。
2011年9月,曾良、谢峰、马元方、汪海涛、王希尧等组成了十人课题组,申报了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等院校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获得批准,正式立项。这标志着内江师院新一轮育人模式改革正式启动。
三、路线图
时髦的语言叫“路线图”,实际上就是改革推行的行动计划和步骤。经研究,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必须以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为基础,在现有的改革基础上深入发展。已有的基础有两个,其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我校党委书记董国福为核心,在全内江市开展的“读启式教学”,此项研究曾获四川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其二,是以马元方、谢峰为核心的,在21世纪头10年开展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成果曾获第五届教改成果一等奖。
第二,必须从转变教学教育观念入手。国家《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存在九大问题,第一个就是“教学观念落后”,“育人模式陈旧”,最突出的就是:长期形成的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动力、以灌输为手段的教育习惯性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必须设计出一个系统完善的育人模式。这个模型包括师生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操作模式、评价体系、管理系统、校园文化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合力。
第四,以5个二级学院为试点单位,各选一个专业,先行一步开展改革,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全校。这五个学院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五,精心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定位问题,课程设置结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符合改革的理念,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
第六,校内校外结合,进行师资培训。计划派一线教师数10名到西南大学和华东师大进行教改培训。
第七,开展课堂教学“五强化”的示范公开课研究及交流活动。
第八,强化“教学为中心”的学校传统,修改奖励条例,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调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性。
第九,设置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和督导。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务必使改革取得成效。我有幸被聘请为指导委员、专家组织长,周学文、刘靖宇为督导委员。
回首5年改革进程,以上九项措施,都已认认真真贯彻执行、推行,并取得显著成效。
四、分歧、争议与阻力
真正的改革,分歧、争议和阻力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没有的话,那改革一定没有针对性。这次改革过程同样也产生过激烈的争议,产生过尖锐的分歧。
第一,是“教、学、做合一”还是“教、学、做统一”的分歧。有同志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权威性的定论,不能改,不能把“合一”改为“统一”,改了要得罪一大帮陶行知的后继者和崇拜者,他们都是现在教育界的名人,还说这正如孔子说的“仁者爱人”一样,永不过时。
而我们的认识是:教、学、做“合一”,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已经不适用于高科技与信息化时代,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来说,陶行知的“合一”论落脚在“做”上,而“教、学、做统一”落脚在“人”的“发展上”,陶行知是实用主义,我们是人本主义。我们认为创新是生命,任何理论都必须创新和发展,发展才有生命力。我们承认陶行知“合一论”的进步意义,但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发展,使理论更完善、更全面、更科学,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远非陶行知时代可比。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二,对于课堂教学要不要“以学生为主体”也产生了争议。有人说:“尤其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要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落后教育观,重视“传承”,重视“人”的成长,这也正是应当改革的内容。课堂上,实行“教、学、做统一”,就是既不能忽视“教”一由老师传播文化、知识,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学”,要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要交给学生去讲,但不是自流放任去讲,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讲。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才是改革的关键。
第三,有人误解改革,认为“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的改革是想否定他们过去已经推行的改革成果。有人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大家的师成果,修改了就是对先前成绩的否定。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改革不会否定事任何人的成绩。
第四,有的人很极端,认为改革就应该完全实行学生掌控一切,提出“教案”改为“学案”。老师完全不必“教”,只让学生“学”就行,教师的作用就是点评。还有的提出“改革应该把重点放在‘做’上,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教’上,关于做的形式和种类才应是改革和考察的重点”。我们认为这些主张和做法,有可能削弱教师主导作用。
把“做”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把实践绝对化,是否定“学校教学”的一种极端主义。我们主张“教、学、做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理论,也要实践。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是实践相结合的活生生的理论,不是脱离实践的理论。改革不能否定理论知识的“教”。
为解决这些分歧,在2013年7月13日,曾良主持召开了“教育理念研讨会”,谢峰校长到会作了指导,指出“通过讨论,尽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在会上持不同观点的人畅所欲言,大家各自说明了自己的主张。通过争论、研讨,把改革分歧公开化,求同存异,推动了改革进展。
五、获赞与认同
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认同,发动大家参与改革,曾良校长对各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说服工作。
2011年11月,四川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在内江师院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是我省40多所大专院校主要负责人。主题是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曾校长代表内江师范学院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内江师范学院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题发言。全面阐述了我校在育人模式改革方面的计划、方案及具体做法,获得了大会广泛的赞扬。会后,四川电视台教育频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曾良是唯一被视频报道的校级领导。
2012年4月19日,开学不久,党委中心组召开学习会,专题研究“深入探讨育人模式改革创新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全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院长。曾良在会上做专题报告。会上,马元方作总结说:“曾校长的报告,提出了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对于我校深入开展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与会同志认真学习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课题,共同做好这篇文章。”他还要求各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广泛发动、积极参与,将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在2011年海峡两岸及中国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学术交流会上,曾良做了题为《论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更新》的讲话,介绍了我校改革创新的情况,也获得广泛赞扬。会后,他的发言收入论文集。
2012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研究》期刊在地方科研园地栏目中,发表了由曾良、马元方等五人署名的“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研究”一文,长篇报道了我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这一报道在全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六、推动“五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一一公开课示范与教师培训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课堂占据了师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教学是课堂的主要渠道,“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第一线。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从“知识灌输”向“人的发展”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必须实行和贯彻“五强化”。“五强化”是内江师院多年改革实践提炼出的创新成果,即“强化教师主导性,强化学生主体性,强化师生互动性,强化知识实践性,强化生活关联性”。
为了实现“五强化”改革,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开示范课。2014年5月,报名参与改革的教师共有52名。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王希尧,对全体参与者讲解“五强化”的要求,并以自己在专升本评估中,受到教育部专家高度肯定的一堂公开课为例,提供参照,引领大家创新研究。培训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案,高度创新教学过程,并且要面向全校公开示范交流。通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全体教师上了52门公开课,教案被装订成册,编成了《课堂教学“五强化”教案记事》。
公开示范课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和行为模式,把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进课堂转变为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以学生成长为落脚点和归宿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教师积极性,课堂异彩纷呈。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工程技术学院蔡达峰教授的“量子力学”课,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积极探索参与课堂的主体性,更体现了教师启发引导的主体主导作用;体育学院王斌教授上“田径”课“背越式跳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跃,愉快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了生活的关联性。作为技能课的模仿水平、操作水平、熟练水平(迁移)都体现得很好,比较充分地显示出了“教学做统一”的操作模式。此外,还有文学院林正新老师的“美学”课、齐小刚老师的“文学概论”课、师生命科学学院付伟丽老师的“有机化学”课、张大千美术学院张强教授的事“油画人物写生”课、音乐学院张海涛老师的“四手联弹”钢琴课、体育学院周维琼老师的“现代舞蹈”课、教育科学院杨良群老师的“普通心理学”课、化学化工学院沈王庆老师的《热量传递》课、范长江新闻学院杨光辉老师的“媒介素养”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管银风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等,都显示出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性。
通过公开示范课程,全校形成了一个比较热烈的改革态势,“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五强化要求基本得到了认可。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改革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在大规模公开示范课的同时,又开展了两轮大范围的教师改革培训。第一轮是抽调大批教师到西南大学,进行两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回来之后,参训教师每人写了心得体会或论文。第二轮是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通过培训,教师们打开了眼界,提高了思想水平,拓展了思路,对我校的育人模式改革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
七、成效
2016年7月,以曾良的名义编制的专著《教、学、做统一:理论与实践发展》(内江师院育人模式改革成果)正式出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篇“教、学、做统一”的理论创新,中篇“教、学、做统一”的实践创新,下篇“教、学、做统一”的改革成果,总计30多万字,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朝纪作序。曾良在书的自“序”中说:“这本《“教学做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是我校长期以改革促发展的继承、深化和提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内江师范学院四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集中展示’”。这本书反映出本轮改革三方面的特点,即理论研究深入,成果丰硕;实践探索系统,成效显著;参与人员广泛,队伍庞大。
专著中的成果显示出,改革研究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这就是针对高等教育“观念落后,育人模式陈旧,创新能力薄弱”,以致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突出现实问题。
专著的成果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原理方向的理论创新。为转变教育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提出关于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创新观点。“以发展为中心”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新突破。传统的教育观从赫尔巴特到凯诺夫,都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不是不对,而是不够。所以历史上,曾受到“现代”教育派理论的严厉批判。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论批判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中心理论,提出教育“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但是,以“做”为中心,在哲学上是以实用主义为依据,心理学上是以行为主义为依据,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已经明显不能适应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发展。而我们创立“以发展为中心”,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辩论唯物主义为依据,以人本教育学为指导,对历史教育观的新发展,这在学术上是非常深刻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表现。这一理论虽然诞生在一个二本大学的实践中。但是其视野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发展潮流的,也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育本质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人才观念和教育原则的改变。也就是说,“以人发展为中心”,必然有与之相应的人才模式和教育原则。所以,在书中专门阐述了“五统一”的人才观和人本教育三原则。因此教育观念的突破是系统性的,以发展为中心的原理是一个理论的系统。
第二,教学过程操作模式的创新。为改变灌输式教学,改变教师操纵一切的教学过程,该书提出了建立在“五强化”基础上的“教、学、做”统一的操作过程模式。这不仅是对教师操纵一切的突破,也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突破,避免了以“做”作为中心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合理地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既重视教又重视学,还重视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不是理论与实践搞“合一”。同时,它也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知识的实践性以及与生活的关联性。
第三,课堂教学“五强化”改革的实践创新。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在理论上曾经有过多年的学术争论,基本上都承认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一到实践中,往往习惯性地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怎样既要实现理论上“五强化”的突破,又要在实践上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是本轮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52位教师公开示范课的探索、点评、交流、展示,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探索了理论课怎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讨论课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总结出十几种体现“五强化”的教学过程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改革突破。
如果说“2012年五强化学生主体性”还是一个概念的话,2014年之后往五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已生动地以不同方式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做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新就新在课堂上的落实“五强化”。
第四,创立育人模式整合五要素的实践模型结构。内江师院提出的“五要素”,不光是看重五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试图把五大要素进行整合,形成立体交叉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育人模型,所以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延伸,三个平台”的整体育人模式。课堂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书育人与自主自学相结合,课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第五,评价体系上的创新与突破。把教学与评价分开,设立不同的工作机构,建立指导、督导与评估合力机制,采取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主体性评价与客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一般发展评价与特长发展评价相结合,是对单一的知识评价体系的突破。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知识性评价,而知识性评价又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八、改革没有休止符
改革取得了成绩,但改革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深化。
第一,育人模式改革在全校范围内的广泛性不够,并非所有的人都一致认同。课堂教学“五强化”还有待于更加广泛地宣传,为教师掌握。
第二,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有待继续深化。
第三,五大要素的评价体系全面性不够、改革的力度还有待深化。综合性评价改革是有待深化的课题。
第四,管理系统如何实现以人的需要为中心,更加人性化管理,还有待研究,行政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各自如何显示特色。
第五,校园文化如何实现建立有文化底蕴的人性化校园环境,还有待研究。
总之,育人模式在我校已经有了三轮改革,取得了很出色的成功,但是,要从根本上尽快解决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这样重大的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改革还需要大力向前推进。所以改革没有休止符!
在本轮改革中,有几位退休的老教师,几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几位年逾八旬的老同志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建议,为改革贡献智慧和热情,这体现了内师人爱校如家,团结和谐、不断追求的风格,这是内师人精神面貌的主流!我们相信内江师院在新一届领导的率领下,一定会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在不断改革中前进,成为富有特色、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在同类大学中名列前茅的新型高等学府!
作者简介:
王希尧,男,1942年生,宜宾市人。196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1997年进北京师范大教育管理学院进修一年。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学三级教授。四川省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94年至2000年任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从宜宾市教育局调入内江师专任教至2008年退休。长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从事青少年德育、心理建康教育与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治学严谨,善于创新。首创人本教育学,自成体系,为国内独立的创新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西南师大教科院吴祥祯教授主持的四川“125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研究”。出版《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研究》专著(任副主编,执笔)。90年代参与内江市董国福主持的地方中小学教育改革课题,出版《读启教学论》(任副主编,执笔)。主编《青少年心理热点问题一百问》(内江市社科科普系列丛书)。著述200多万字,有专著6本,论文39篇。
倡导以人为本教育观,以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统一。反对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训育对象的教育观,在全国范围的教育理论界有比较广泛深入的影响。2013年获四川省第七届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政府颁发,参与),2008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省政府颁发),1998年获全国师范院校普通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教育部颁发),2001年获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省教厅颁发)。1993年,获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厅颁发)。2006年,在内江师范学院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