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外语61级校友甘光地对母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一、走近文化名家甘光地
甘光地,字照民,1942年出生于四川荣县,1961年毕业于内江专科学校外语师训班,1983年进修南充师院中文系本科毕业。退休前任职于内江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职称,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9年被推举为全国优秀教研员,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历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内江市中学语文学会副会长。退休后,他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社团工作,现已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辞赋社、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文化学会等会员,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内江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他凭借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已成为内江有名的文化人。
甘光地老校友,他将一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根种在内江师院。他参加工作40余年和退休以后,无论教学、进修、科研、创作,他从事的“三文”(语文:包括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上百篇;人文:包括文学创作、编辑历史文化专辑、出版文集、文艺评论、为地方文化建设所做贡献和集邮文化等;天文:研究初步成果包括《易经本义现代数理初探》和初稿已成的学术性探讨专著《大诞生——中国的宇宙起源说》)实践活动,几乎都与母校息息相通、血脉相连。他从母校举办的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中收取营养和动力,从原来的老师、现在的知名教授那里接受帮助和指导,获得了灵感与鼓励,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他的“三文”素养。2011年他被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设内江师院内)聘为“特约研究员”,他的研究成果《张大千“资中八胜图”文本研读》《羁情绵绵如海深》《张大千的美学思想》《试论张大千诗书画印四绝功》等,发表于台湾历史博物馆主编《历史文物》、四川《巴蜀史志》《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和《磐石》杂志。2017年他被内江师院文学院聘为“特聘教授”,先后在学院举行了《让情感哲思在喻象思维时空飞翔》和《由〇维到十二维——图说宇宙大诞生》的讲座。
二、为母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甘光地老校友,由于他研究内江文化,颇有收获,发表过一批论文并有专著问世,内江师院校园文化小组正式邀请他参加小组活动。
2012年初,正值师院正式申报为四川省高校省级校园园林式校园的关键时期,学校后勤处经过多年的努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早期打造27个校园文化景点,近年又打造23个景点。校党委宣传部邀请8位教授、博士进行为景点命名,迎接省专家的评审工作,学校重点又打造一批新景点和绿化工程。为了完善景点的命名工作,经后勤处和分管的校领导邀请校园文化小组刘襄笃老师、陈涛、肖体仁、万学仁等教授和校友甘光地组成工作小组补充完善全部景点的命名工作。该小组成员对全部景点深入细微地调查形成正式意见,由甘光地执笔整理报经校领导审批,然后分批实施。本着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本”的精神,尽可能做到师范院校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学习生活与休闲生活相结合、高雅与通俗相结合,并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2012年11月30日四川省高校园林创造建评审专家组现场检查验收,对我校园林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认为学校高度重视,工作力度大,执行力强,在园林式创建中注重了将园林建设和校园文化特色、环境育人有机结合,注重园林创建的宣传,与师生学习生活密切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校园面貌有了很大改善,达到了创建园林式校园的标准。正式授予内江师院省级高校园林式校园称号。
2016年底,校园文化小组委托甘光地校友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力争近期申报国家级园林式校园提交一份报告上报校领导,待批准后实施。
三、扎根于母校的文化情怀
甘光地同志在创建园林式校园建设、为景点命名中做出了贡献,学校采纳了他为两座亭子的命名和题诗。一处是师院东区山顶教工宿舍进出口的一园亭,命名为“留丹亭”,镌刻一副对联:“两肩红叶传经去,一盏玉壶戴月归”(寓意:庭前有小枫树林,红叶灿烂,取自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赞扬勉励广大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情操,因立于教工宿舍区,应高雅含蓄)。第二处是将东区培伦路通向美术红楼半坡上的一座方亭命名为“起凤亭”,且在廊柱上刻楹联一副:“起凤才华桐梓茂,雕龙胆识蜀江雄”(寓意:这是进东区的一个重要路段,位置显著,亭子高昂,视野广阔,取意师生进入师院有“腾蛟起凤”之美好前程)。
2013年学校在东区新建一景点,取名“文渊园”。起因是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早期在桐梓坝办学,在这里开拓出了一片文化沃土,形成了悠久的教育传统。因此,在东区大千苑后山修建了“狮山学馆遗址纪念碑”和赵贞吉塑像一座,该景点将内江师院教育文化历史提前450多年,“文渊园”已成为内江师院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文景观。甘光地满怀激情地撰写了《狮馆文渊赋》表达对明代赵贞吉在这块天开文运之土建立“狮山学馆”培育英才的赞颂之情。
“碧珠一颗真无价,明月三分好抚琴;担天下道义,创青衿之新天;青出于蓝而胜以蓝。”2016年内江师院迎来六十华诞,甘光地遵照一批早年创校的老干部、老教授的嘱咐,创作了一首《沁园春——有凤来仪》,表达了这批开校功臣艰苦创业的崇高品德与情怀,也表达了他们对内江师院的眷眷深情以及对师院美好前程的殷切期盼和祝愿。由同是校友的著名书法家张工永先生书写制作为典雅的锦屏,赠送母校陈列于校史纪念馆。词曰:
沁园春·凤凰来仪——贺内江师范学院六十周年校庆
创业荣光,奋发昂扬,桐梓筑巢。忆状元花萼,文渊桃李;风雨兼程,日夜劬劳。手捧丹心,肩披霜叶,遵奉行知师德高。园丁者,为汉安起凤,薪火燃烧。
涅槃重振英豪,乘改革、东风凌九霄。见升本建院,拓新治校;羽同金晶,鸣若笙箫。大千开张,长江立范,应用人才独领骚。花甲庆,望梧桐愈茂,凤仪来朝。
甘光地校友在师专经历了难忘的大学生活,对内师感情笃深,在甘光地的眼里,母校是一块教育圣地,文运宝地。他将自己满怀的才情和热情献予母校,将诗一般的祝福赠予母校,用浓烈的文化情怀报答母校!
(刘襄笃、甘光地/供稿 任 慧/整理)
附:
狮馆文渊赋
分野入参,沱水藏龙函瑶;鹑首之次,汉安起凤腾蛟。环瞻绣壤,萃黉宫之葱葱郁郁;肆眺江城,萃伟人如河水滔滔。苌弘博艺,著窥阴摄阳之凤篆;孔圣问乐,立尊师重教之圭表。金卿殿奏花萼赋,庄叔文传栖云韬。赵雄文定青史;大洲独树风标。含英咀华,文源承悠古;经天纬地,文脉贯今朝。
若夫,大洲先生,明代文肃公赵贞吉也。桐梓北沜,稚子灵秀;隆庆内阁,学士文渊。格物体用,承传心学知行一;献策平戎,力挽狂澜社稷安;合掌赋石,独握天机摘星斗;狮山设馆,收卷丝缗课童玩。人才者,邦家之基,上鸣鸾之飞步;庠序者,育才之所,续道脉之中兴。储三千之书卷,续八咏之才情。善容人之知心;长教育之养成。吁呼!人皆可以为尧舜,与天地万物同其良,与百姓日用同其能。
今我学府,开辟狮馆遗迹,绍续大洲文渊。求先生之识,学而不厌;具先生之教,诲人不倦。有道是:骅骝常有,百乐焉求,名师易选,明师难验,德若高天之鸣鹤;博如深谷之清泉。大道笃行,担天下之责任;大功玉汝,创青衿之新天。诗赞曰:真灵明德峨眉月,格物良知泰岱山。若得心师如水镜,青出于蓝胜以蓝。
癸巳立冬为内江师院文渊园而作
注释:
1.分野入参:据古《内江县志·天文图》记载:“维兹内邑,上应星躔,井鬼分野,入参一度,在鹑首之次。”意思是说,内江的分野处井鬼星座,入参星一度,黄道位次为鹑首。按照中国传统的分野星次的观念,井星就是文星,主文运。
2.藏龙函瑶:赵贞吉题词,赵鼎柱(赵贞吉长子)书摩崖大字,现藏于内江报恩寺。
3.起凤腾蛟:语出王勃《滕王阁序》,清代内江考院大门书有此牌匾。明代杨升庵赞赵贞吉诗,首句即“起凤才华锦水头,鸣鸾飞步上瀛洲”。
4.萃黉宫之葱葱郁郁:古《内江县志·地舆图》评价内江形胜说:“中川幅员百里,景物争妍。假绘氏之经营,萃云山于尺幅,则环瞻绣壤,肆眺江城,览黉宫之郁郁葱葱。”
5.伟人如河水滔滔:明清之际内江籍高僧丈雪在《答汉安孟邑侯书》中盛赞故乡:“自有汉安之额,治中伟人滔滔不绝,如水之赴湍,石之在渊。”
6.窥阴欇阳:指苌弘,《汉书·艺文志》载:“兵阴阳家《苌弘》十五篇,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