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徐梦琦 黄雨曦)
曾经年少的梦飘飞浮金流光的回忆里,长亭外,古道边,清风自然地款步,昨夜落花,今日魂牵梦绕。岁月轻回眸,时光的情书,写在了饱餐光阴的故土上。又见南风起,在这静谧的时光里,品一盏香茗,让我们共同倾听中文1982级校友谢锦玲与内江师范学院的不了情。
时光飞逝,情谊不改
岁月让一切湮灭,却化不了心中的情,也许时光会掩盖一切,但流年芳华醉梦,浮生彼忆眼前。生于成都都江堰,毕业于内江师专中文系1982级,高级语言教师,现任内江七中校长的谢锦玲虽已阔别母校多年,可忆起母校,言语间丝丝缕缕的情意却不减分毫。
泛黄的纸页,飘散在记忆里。回想起母校,最难忘的莫过于黑板前寂寥的身影。当时中文系数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让谢锦玲至今念念不忘。在那个年代适合专科生的教材不是特别多,都是老师自己去找的教材,然后刻讲义。在谢锦玲的回忆中,教《古代汉语》的刘宗邦老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快要退休了,但每一次上课都很认真,用钢板刻教材、编教材,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文学概论》的胡俊林教授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总会将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关键语段、摘抄等写在教室的小黑板……
毕业之后谢锦玲离开母校踏上了讲台,在内江二中做了一名语文老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得她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方面显得游刃有余,很快就成了骨干教师,工作三年后就接手了重点班。“这些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令我十分敬佩,直到自己从学校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备课、上课都深受他们的感染。”她说道。
感念吾师,执着前行
回忆起刚教书的前几年,谢锦玲在与学生相处方面还有所欠缺,对学生很严厉,在班上说一不二,甚至可以说是“专制”。而后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不断反思,也看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觉得应该和学生有一个平等的相处方式。“一出来就当班主任,当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真正让学生信服你不是用权威,而是靠个人魅力,所以更要提高个人修养。”谢锦玲说。她说以前在孙自筠老师的课堂上就能够感受到一种民主的氛围,他还给同学们演唱歌曲《金梭和银梭》,介绍个人的曲折人生经历,告诉大家在对待坎坷困难的时候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乐观心态也深深地影响了谢锦玲。
寓教于乐,这是内江师范学院长期以来的一个教学特色。当时谢锦玲所在的班级办了一个诗社,每期选取好的诗歌作品贴在教室的后墙上展出,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班会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她们时常举行迪斯科等跳舞活动,班上的女生还曾一起教老师跳舞。在大二下学期的夏天,谢锦玲和班上同学还曾在班主任曾良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坐火车去乐山参观郭沫若故居,去峨眉参观三苏祠。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谢锦玲现在已经是内江七中的校长了,在管理教师队伍方面也俨然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她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敬业精神,作为老师奉献是不能少的,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老师,做任何事情少不了认真二字,尽管现在是校长,她依旧坚持每天7点20分准时到校,在学校的“文明岗”和师生一起执勤开始一天的工作。
拳拳寄语,共创未来
六秩峥嵘,沧海桑田。一路风雨兼程的六十年让内江师范学院内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谈及母校的变化时,谢锦玲说,母校最大的变化就是外观的变化,校园变得更漂亮更大了,条件设施也变得更完善了。其次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以前只有五六个系,现在院系增多了,师院人才也是内江市教育在线的主力军,她深深地为母校的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谢锦玲认为在大学里应该把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成绩放在靠前的位置,琅琅书声、孜孜以求的学习氛围,是一所大学里应该有的。作为校友,她希望内师的新鲜血液们要珍惜学习的大好时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专业知识是充实自己的硬件,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她说,一个认真对待学习的人对待其他事情也会很认真。最重要的是,立人先立德,在品德方面,一定要先学会做人,以后在工作上才不会吃亏。在母校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之际,她衷心希望母校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