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委羽拾光歌锁清欢——访外语1991级校友安亮

作者:编辑:谢丽春 来源:校地合作处(校友总会办公室) 阅读次数: 日期:2019-03-11

文/院报记者团蒙芋颖
[岁月如歌锁清欢]

    年华似水,转眼间,昔日内师的青葱影像被剪辑成一段段黑白默片。往事铺尘, 隔着时光的薄雾和水汽,模糊了清晰的镜像,只得循着岁月的余香,慢慢描摹着原本的轮廓,好比《舆地志》中委羽山上的梧桐,凤去枝空,只得循着桐阴下的翠羽,窥见一二分耀目的光彩。
    接到外语1991级学长安亮的回电是在上午,他的声音亲切洪亮。在说明来意后,学长欣然接受采访并向我讲述了他与内江师范学院的情缘。

    谈及内师,安亮说印象里的母校是十分清晰的。那时的内师还未合并,校园占地面积也远不如现在的大。“当时也就山顶球场周围一片吧,跟现在的校园是远远比不得的。”他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山顶球场。”当时 的“迎新杯”篮球赛也是在山顶球场举行的,是选在九月开学不久后秋高气梓爽的一个好天气里。安亮说,是学校的“迎新杯”让他们迅速地融入了大学这个大集体里。说来也怪,这就好像是内师的一种默契,举办“迎新杯”篮球赛这个传统从安亮他们那个年代持续到现在,一直没变过。
    对于每个内师学子而言,在内师求学的时光早已融进岁月,成为那个年代里特有而难忘的符号。教学相长的良师、志同道合的朋友早已化作早年求学生涯中难以忘怀的故事。安亮在谈及自己的老师时,也是满满的美好回忆。“张乐萍老师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我们的个人生活,”他回忆着说,“当时大学里不许谈恋爱,我们毕业时很多人都还单身,出来也不太容易处对象, 张老师在毕业前夕还关心我们的感情问题。”同时,学生时代的安亮同与其 年龄差距不大的老师更多的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还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过黄建华老师的婚礼。
    追忆似水年华,安亮几分感慨几分怀念。那个清贫年代里的求学追梦生涯,化作往后时光里午后的一杯清茶,轻轻抚盖细品,几分沁人心脾,几分甘甜清欢。

[求职生涯见真功]

    大学一毕业,横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最大的沟壑就是温饱,就业就成了当务之急。所幸的是,安亮毕业的年代,正是岗位并不太饱和、高校包工作分配的年代,当时他面临着三条道路的选择:去成都当老师、到重庆企业工作以及做一名选调生,深入基层工作。抱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他选择了成为 一名选调生。直至今日,他作为乐至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依然为国家基层工作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
当我们一起讨论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时,他指出,社会相较于大学生专 业是否对口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和 提升,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更是关键,社会看重个人在实际岗位上的功用,大学不光是知识的储备,更是人才的储备。 他还提出了“德才兼备”一词,认为一名有才有德的人,方为社会所接受吸纳的优秀人才。

[母校寄语赤子心]

    当提及新校区的建设时,安亮说作为一名内师学子,能看到母校愈发兴 旺向上是充满喜悦的一件事。从之前学校合并后校区面积的扩展、外教的人 数逐渐增加,到如今新校区的建设,看到内师一步一步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这是十分值得欣慰的。同时,安亮对母校的发展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他说,希望新校区建成后,老校区能继续保留,毕竟这里曾贮存着一个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衷心希望内师能将这份浓厚的人文气息传承和 发扬下去,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谈到对学弟学妹的寄语和期望时,他认为,首先还是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好好珍惜在大学里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能够尽其所能地充实和提高自己,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打好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另外,也希望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能认清就业形势,先就业 后择业,踏实工作,充满正能量,而不是对现实自怨自艾。要保持积极的向前看的心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打拼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体现内师 人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品质。“溪山十里桐阴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辈 强过一辈,这正是安亮对内师莘莘学子的最大期望。
    桐阴委羽,流年拾光。摩挲岁月中细碎的光影,掌纹里依然残存着的点点余温,隔着悠悠岁月,隔着无声光阴,正用力地向未来深处舒展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