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曹征海,1952年10月出生于威远县。系内江师专中文系1977级学生,1980年毕业分到晨光化工研究院子弟中学教书,1982年调至晨光化工研究院教育科,1991年调至晨光化工研究院宣传部,2012年1月12日为母校捐献孔子塑像。
内江师范学院“天一”广场中,矗立着一座孔子的塑像(塑像高3米,基座2.5米),这是我院中文系1977级校友曹征海捐献的。他一生勤奋好学,省吃俭用,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仍为母校建设做贡献。这既歌颂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世界的文化名人,也为我院办好教育的氛围增光加彩,值得学习发扬。而且曹征海的人生之路,也富有传奇色彩。
求学之路
曹征海,1952年10月出生于威远县镇西区正义公社群裕大队八生产队,当时群裕片区小学教育相当落后,设备简陋师资缺乏,不教拼音不教普通话。1958年上小学,那时正遇上大跃进,大炼钢铁,学校停课了。学校组织学生上山为公共食堂捡红苕、种地,集体生活,直到1964年小学毕业。曹出身地富家庭,即使成绩再好,也没有上初中的资格,只好失学。他白天割草、捡煤渣,晚上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复习小学语文、数学。在失学中自学,困难不少,遇到难题无人解答。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他更加留恋学校的老师和校园的生活。
1965年,曹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个民办老师,看到曹征海勤奋好学,非常同情,通过多方努力,勉强让这个家庭出身不好而编入另册的孩子进入本地的民办初中。该校没有初一年级,只好插班初中二年级。他对这次学习的机会特别珍惜,夙兴夜寐,悬梁刺股,不虚度一寸光阴。第一次半期考试,在全班语文为第一名,数学第二名。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全面停课,仅仅上了一年的初中又失学了。
1970年,曹征海去威远红卫四煤矿参加工作,在井下第一线挖煤。那工作又苦又累,而且非常危险,下班后往往累得精疲力尽,但他始终忘不了书和课堂。他到废旧收购站去,东拼西凑找了一套初中语文、数学课本,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拿起书本读读写写。每次经过一所中学时,总想进去转一转,即使走远了也要回头望一望,看着那课桌和黑板痴痴发呆。
师院岁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邓小平再次出来工作,恢复高考制度,整个“老三届”的高中初中学生都沸腾了。由于偏远,当他得知恢复高考这一消息时,离考试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了。曹只有一年的初中基础,要全部学完到高中三年的课程并要巩固下去,无论如何时间已来不及了,只好拼命一搏。从此,每天除了下井挖煤外,其余时间全放在学习上,别人玩耍,他躲在墙角看书。他去公社报名,要走三十里乡间小道,背包里背了地理、历史书籍,边走边背诵书上的内容,有记不住或模糊之处,马上翻书搞清楚。
威远县参加高考人数五千左右,第一次上录取线的220人,红卫煤矿参加高考的有三十多人,大多数是高中生和中专生,上线只有二人,其中一人就是曹征海,被内江师专中文系录取。进入大学后,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不少,自己基础太差。在中学阶段,他只上过一年的初中,与那些入学前就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同学相比,差距太大,其中,有的还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要跟上大学学习进度,没有捷径可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加倍努力,约束自己,勤学好问,缩短差距。中文系主任陈应祥,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刘安善等不厌其烦地教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各科专业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耐心辅导,学生们进步较快。曹征海如久旱干涸的田土遇上春雨,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他学习认真,不懂之处反复请教,课后和假期中分秒必争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填补知识不足,达到学习要求,顺利地完成了几年的学业。
毕业后,分派到三线建设单位——化工部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在子弟校教书。两年后调该院教育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后来又调人教部、宣传部,并入了党。退休后家住成都,生活幸福美满,享受天伦之乐。他从一个基本上没上过中学的井下工人变成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大学生、中共党员,真是前后两重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涌泉相报
知恩图报真君子,奋发有为大丈夫。他虽年过花甲,一心想的是如何报答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的恩情,报答内江师院培养教育之恩。他想只有捐一座孔子塑像,才能表达他的心意,激发广大校友和后来者。2500年前的孔子提出了许多治理社会的基础理论,经过长期政治实践的检验,得到丰富与发展。使中国成为有序的社会,先进的文明,和平的力量。历代中国人民追求统一稳定,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对于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曹征海希望今人与后来者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树立自己良好的人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为国尽忠,为民尽心,为家尽孝。为创建和谐社会,为国富民强,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才智,而大有作为。殷切希望母校越办越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为了保证塑像的质量,曹征海花了很多时间到成渝地区的县市石场和石刻厂考察,选择了四川雅安白玉石料,刻成塑像。2012年1月12日,亲自护送到内江师院“天一”广场。赵明副校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安放仪式并讲话,他代表学校感谢曹征海校友对母校发展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曹征海校友一生十分艰苦朴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却愿意投入巨资为母校捐送汉白玉石孔子塑像。学校非常感谢和理解他的这份心意,劝他能做多少做多少,尽力即可,剩下的资金交由学校来补充,但他执意拒绝了。他的深深恩情打动了许多人。从刘襄笃老师和罗淑老师的口中得知,曹征海常说道,“有恩不报非君子”,他纯粹是为了感恩、报恩母校。他的生活过得清贫,吃穿简陋,兜里时常是方便面和开水,连的士都不舍得乘坐。他曾经认为自己想从“地下工”变成“地面工”都难以实现,而现在,曹征海他不仅是“地面工”,还去到了大城市发展,如果不是母校的培育,他就没有今天。他捐献孔子塑像的行为,连石刻厂都为之动容,感叹他这片难得的情意。
天一广场矗立的孔子塑像饱含着曹征海校友对母校的似海恩情,孔子塑像也正如曹征海的期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内师学子不断塑造自我、奋发前行!
刘襄笃 万学仁撰 任 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