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德高鸿儒,桃李满园——访数学1960级校友林传璋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9-05

(文/院报记者团  张正国)


月梅雨季节,有它特有的潮湿与闷热,却有幸在数学1960级校友林传璋家中与老先生畅谈内师往事,关于内师的记忆,还有林传璋老先生一生的兴荣,就如同潺潺青雨,抚慰了燥热的心。校友林传璋一生传奇,作为内江师专最早一批学子之中的一位,一生几经辗转,业绩突出,为官清廉,多次主持重大的工作,将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工作,称其为内师骄子,称其为我辈楷模,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样一位传奇的校友,重温他的人生路,聆听他与内师的风雨情


传奇一生   缘起内师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位校友,或芳华正茂,或年近花甲,或已逾古稀,他们都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面对他们,我们深知其中自然不乏传奇,每一次聆听都是一种领悟,都是一种感动。

初见林传璋,隔着小区单元的防盗门,刚刚动完手术的他脸上没有一丝的病态,反而像旅途归来,满怀欣喜。若不是在采访的过程中老先生提起自己的治疗过程,我们根本没有察觉眼前的这位老人刚刚经历了心脏手术。

谈吐进退有度,思维脉络清晰,78岁高龄的林传璋精神状态实在让年轻人自愧不如。先生丝毫不把病痛放在眼里,他笑着数点身上的病痛,落落大方,这也与他后面对我们所讲的“我这个人只要能站得起来,精神状态就非常好”这一句话完全一致,简短一句,启示颇深!

提起内师,林传璋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一般,回忆翻滚,滔滔而来。

谈话间,林传璋语言不乏激动之情,他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什么建筑在现在的什么位置,在哪些地方他们哪一批年轻的学子创造了怎样的故事。

1958年刚进入内江师专的以林传璋为代表的一届学子,正赶上学校兴建工厂,这一批年轻的学生成了主要力量,辛苦自然是没得话说,当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毕业之后,林传璋留在了学校,也继续在数学系工作任教,当时的教学工作十分艰辛,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教起来很是费力,更为艰苦的是数学系没有现成的教材。于是,老师们自己熬夜加班加点地编写。“那一段艰苦岁月至今回味起来仍感触颇深。”林老谈道。

在后来,1961年初,林传璋便下乡搞“整风整社”活动,作为党员的他,处处自觉地做好表率,最后由于艰苦的工作积劳成疾,身体水肿,回校后校领导们都很关心其健康问题。在后来艰苦繁重的工作中,林传璋一如既往地踏实负责,多次出色完成任务。“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林传璋的工作多次调整,1962年专科学校停办,组织决定派他到内江县凌家中学任教。他还先后担任教学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81年出任县文教局副校长,1983年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长等,1993年任东兴区政协常务副主席。1997年退休。直到现在还担任内江老年大学的名誉校长,他始终在奔波。林传璋一生都在不断地发现并培养人才,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的各方面人才,可谓桃李遍天下。


—生得“憋”真理

林传璋在讲述自己一生中多次接受艰难的任务时都不曾退却,并且最后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往往都能独当一面,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个“憋”字真理。

林传璋讲,自己之所以能做那些艰苦的工作,是因为自己在师院的时候“憋”过。有时候人一定要“憋”一下自己,不然怎么知道自己有多么大的潜力呢?不然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将工作做好呢?特别是对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憋”一下自己,不然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林传璋在后面的讲述中也总是不断地重复这个“憋”的经历,可见,对林传璋一生的影响之大,对我们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深情告白   寄语母校

林传璋的家就住在母校附近,他时常回母校转悠,见见老师,拉拉家常。提起学校的变化时,林传璋欣慰地说着,学校越来越好,越来越大了。同样,林传璋也希望学校能提高各个方面的质量,并且适应社会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提高内师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内师。

在最后,对内师学子,老先生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憋”这是一句对年轻人也适用的话,人生就要到一定境界才能磨炼出意志和品德。“年轻就是如此,趁年华正好,一定要昂首阔步地向前。”林传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