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张正国 张莫愁 孙 扬)
情境小楷知《小阁春深》,《半庭藓迹》话行楷天地,《天语流芳》品艺术人生,千锤百炼,乐在其中方得《园林清供》。
有这样一个人,他痴迷于造园、说园、写园、玩园,闲暇之时抄录历代园林美文,渐成独具一格的书法家。几年下来,他的小楷如苔藓染绿了草堂画室,成为海内外文人前来拜访的清幽之地。
他是中文1979级校友,空间艺术家、书法家、新视觉书写的创始人以及中国私家园林——成都御翠草堂堂主霍晓,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园林清供》《半庭藓迹·霍晓小行楷书珍赏》《小阁春深·霍晓情景小楷》《天语流芳·霍晓的微信世界》《雕花刻叶二十四品》《纸园》等著作。
他开创了新视觉书写形式,将行楷书写到二至五毫米,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因而也被称为“苔藓体”。2016年5月21日,霍晓阔别母校30余年后首次回归举办个展,伴随着一场小满后的新雨,他与母校学弟学妹们深入交流,一点点去讲述那些“苔藓体”背后的故事。
故园一梦三十载
霍晓的这次回校或许有点匆忙,也可以说是有点仓促,虽然校园记者们一切都准备就绪,但霍晓作为展览的主要人员,始终繁忙,在展览开幕式的准备工作中,霍晓认真地指导每一件作品的摆放,并且不时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亲切,和蔼,仿佛在眼前的不是一位艺术家,也不像一个阔别母校多年的校友,更多的感觉像是一位兄长,此时的工作人员也更像他的兄弟,双方交流是那么的亲切。
正当同学们四下观赏展品的时候,霍晓走了过来。还没等开口,霍晓便抢先一步,笑着说:“这次回母校感觉母校的变化很大,读书环境也更好了,设备功能也更加齐全了,而且美术展览馆也很典雅。”虽然简短,但是说得却朴实而富有情感。据霍晓介绍,在场的许多人都是他曾经的同班同学,不仅如此,曾经的班主任孙自筠老师也亲自到场,对他的画展表示祝贺。
据他的同班同学汤永清回忆,刚入学的时候,霍晓只有16岁,是班上最小的一位,同班的许多同学都要大他五六岁,而她自己更是比霍晓年长近9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年少的霍晓更是显得少年老成,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坚定。在那个刚刚开放的年代,各种各样新奇而充满诱惑的东西充斥在周围,然而霍晓抵挡住了身边的众多诱惑,独善其身。
小满后的第一场新雨,给霍晓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慨,霍晓说:“我称自己写的小楷是‘苔藓体',而苔藓的生长正是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内师正是最适合我成长的一块土壤,30多年来第一次回归母校,就遇上这样一场及时雨。内师给了我足够的成长空间啊,30多年前我和学习委员傅恒一起抄黑板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在我的眼中,内师一点也不比其他名校差。”
这场阔别30年后的重逢让霍晓感触良多,今日重回母校,再访恩师,他的心中有着诸多感慨、颇多回忆。
十年踪迹十年心
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让我们肆意而为,只倾听心的声音,只跟随心的意愿。而他,一掷千金,用10年的精力和财力,亲手打造出一座属于自己的乌托邦王国,一座独一无二的御翠草堂。而如今,他大胆放言说,他还准备用下一个10年打造一座纸上园林,这不是他的狂傲,而是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园林和书法是最“中国”的东西,可能也只有园林与书法是拒绝国际化的东西,霍晓用“最中国”来评价自己作品,这并非是夸夸其谈。他用10年的坚持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闹市里唯一一方有宁静优雅风格的净土,更创造出了一个有别于江南园林的御翠草堂。
李白曾有诗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间。”霍晓先生在他的《园林清供》一书中也谈道:“园林于我而言,就是那别有天地的‘碧山',也是最能够让我闲静下来的地方。”
10年打造的园林已有清幽典雅之韵,霍晓先生又转而攻向书法艺术。中国从古至今都出现过许多登上书法巅峰的人物,而霍晓想要的,并不是超越,而是创造一个新的极限,所以他选择了小楷。前人的小楷多是在8毫米左右,可他在4年的时间里,成功将小楷写到了2—5毫米,他甚至可以在1粒米上写下三四个字。
万事万物都是有付出才有回报,霍晓的成就也绝非轻易所得。据他本人统计,在这四年里,他大约写了近五十万字,每日练字都已成了他的习惯。因此他的朋友圈里流传着两句话,一是“不要和霍晓比小,因为他比你更小”;二是“不要和霍晓比抄,因为他比你更会抄。”
说到这里,霍晓抄书又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从不抄经书,因为他认为经书里的“规矩”太多,束缚太多,不适合他写字的习惯,因而他只抄园记、游记。这就好比《沧浪亭记》,他说:“沧浪亭之所以这么完好地保存下来,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在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美,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境界。”
在自己亲手构筑起来的园林里,再一点点搭建起梦寐以求的纸园,这是霍晓人生最大的满足,为了这个心愿,他愿意再投入十年的时间,或许更久。“以小楷的精神治园,以治园精神写小楷”,这是霍晓的人生观,更是他梦想坚持的出发点。
未来无限且前行
讲述起自己的读书经历时,霍晓说:“中国的文学要慢慢地品,我在读《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一般,我绝不局限于只把书读完,而我在意的是尽量读懂,每读完一部分,我都会在空白处写上时间与感悟。”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品位,然而读一本好书却是一种习惯,霍晓的读书习惯不仅证明了他读完的这两本国粹所领悟到的精髓之深,更加证明了他品读人生哲理时的态度。
在他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去读书,但读书也要有选择,不能尽信书,读书要懂得超越规矩,一旦被局限,便再也不能有多大成就了,书法也一样。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活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一种成功。
2015年年底,我校新校区的建设已经开工,面对着母校这样大的变化与发展,霍晓感到很骄傲。他说:“无论在哪个角落,只要有人问起我毕业于哪所大学时,我都能够大大方方地说,我来自内江师范学院,出身并不可耻,只要有内涵。”
母校风风雨雨走过60个春夏秋冬,在霍晓回校之日,母校以小满后的第一场雨来迎接霍晓,霍晓说:“回母校第一天恰逢小雨,仿佛上天安排一样,在这母校60华诞之际,我看到的是内师万千学子的成长,还有我们在座各位的成长,衷心希望母校就像这雨中的竹笋一般,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造就更多的人才。母校一甲育人三千万,甲子相逢亿万千。”
霍晓先生对母校的寄托就好比这小满后的雨,沁人心脾。母校的爱、母校的培育、母校里的点滴都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留下迷人的画卷,一甲育人三千万,明德博学在一方。霍晓用他自己的人生,向我们诠释了何为内师人的“明德、博学、笃行、创新”。
岁月无情,树与人都会慢慢老去,建筑和园林也会颓毁,但唯有文化与精神将永垂不朽,他用他的故事告诉后来者:“人,要活出生命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