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韩莎莎、宋 镒、徐 琪
【校友简介】
钟淑华,幼名钟蓉蓉,1936年出生于内江威远。1958年进入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学习,I960年毕业,曾担任内江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任学生会主席,并代表学校出席了中华全国学生第十七届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陈毅等领导的接见。2013年9月10日,钟淑华和化学1960级、1961级校友共同出资捐赠感恩碑以感恩母校,碑立于狮山学馆;2016年6月1日,她回校捐赠珍藏多年的照片史料,庆贺母校60周年华诞。
2016年6月1日,当她从行政楼608会议室门口进来时,刘襄笃老先生与她当年的同班同学梁学儒陪同着,她一头利落不失优雅的花白短发,脸上有经岁月洗礼后留下的痕迹,一双睿智的眼睛镶嵌其间,湖蓝色花纹的上衣与脖颈上的白色玉石项链相映衬,大气且温和,这是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此次回校,钟淑华带回了自己当年出席学代会的宝贵资料,捐赠给母校以庆贺母校60周年华诞,其中有保存了58年的代表证、与四川代表团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与其他学校代表的合影及内江师范专科学校1960级毕业生毕业留影等。
那年求学 条件艰苦仍奋蹄
钟淑华幼时的经历并不十分美好,在她7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她念了两年小学,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停学、又复学,跳级念完小学;进入初中后,她成绩优异,考上宜宾二中后,学校珍惜人才为她免学费、帮她找课本,她则依靠助学金解决吃饭问题。初中毕业后,她又被保送师范公费学习,当年有28个人被划入内江师专读书,宜宾地处山区,缺乏数理化教师,因此包括钟淑华在内的28名同学全部被安排到了化学专业。
在内江求学,有着无数的苦与乐。断断续续的求学经历,让只接触过一年化学的钟淑华有一点着急,神奇而多变的化学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甚至连有些分子式都无法记住。在这种情况下,钟淑华也没有丝毫气馁,她利用下课时间将分子式写在纸条上,回宿舍后就将分子式贴在床帘上,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后都会背一些,慢慢地克服了学习的障碍。
钟淑华还记得那幢化学楼,还记得在楼前的合照,说到这些,她转过头兴奋地拉着刘老师,问他那栋自己曾经做过实验的化学楼是否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的眼里流露出欣慰和喜悦的光芒。
那年青春 苦难磨砺显赤诚
在谈到学生时代的课余活动时,钟淑华先是激动地翻出了一张奖状,上面写着:“钟淑华同志,在钢铁战斗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被评为特等先进生产(工作)者,希今后继续努力奋勇前进。”这是在读书期间,钟淑华老师参加大炼钢铁时,获得的“特等劳模”奖状。她回忆道,那个时候,大家一起睡在用潮湿的草铺成的“床”中,吃饭时没有菜,只能就着盐拌饭吃,吃住都十分辛苦,那段时间,每天的熬夜也成了必修课。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钟淑华和同学们只炼出了一堆堆的铁渣,但他们依然十分珍惜这些成果,兴冲冲地将炼出来的产品上交。大家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是她一生也难忘怀的体验。
在内江师专就读的日子里,文体活动也是足够丰富的。当时母校没有如今偌大的田径场,上体育课都是在沱江边,钟淑华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沱江边游泳时,双手抓着木板,小心翼翼的样子。不善舞蹈的她也被刘老师拉着一起跳舞,就在沱江边,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用最潇洒的姿势,舞出自己的人生。课余时间,还会种菜,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的生活已是钟淑华大学生活的常态。
是这种种苦难和磨砺造就了如今和蔼博识的钟淑华,在讲述这些艰苦的历程时,钟淑华嘴角始终带着微笑,那是一种看淡苦难的微笑。在钟淑华身上,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有面对苦难的不退缩,还有那种接纳苦难成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豁达。
那年求职 顺境逆境念亲恩
如果说吃苦耐劳的求学路丰富了她的学识,渲染了她的青春,那么艰辛而漫长的职业路程更让她积淀经验、完善自我。毕业后的她带着在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经验和知识踏上了第一个工作岗位——宜宾市地区教研室。随后,1961年被调到宜宾市师范学校担任班主任;1962年在宜宾市东城区小学任校长;1964年至1975年在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学小组副组长,专门从事进修主持工作,为学校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新的优秀教师。“记得当时因为工作的需要,要查找一些资料,当时我跑了好多地方,比如泸州、宜宾等,他们都不愿意把资料借给我,后来我回到师专找到张校长,他当时直接就对我说,‘需要什么资料,只要学校有,尽管查询尽管用’,当时我内心特别的感动,感觉母校就像我的家一样,很亲切,很温暖。母校不仅为我的求学路画上圆满句号,更为我的求职路提供了许多帮助,我衷心地感谢我的母校。”钟淑华的一番朴实话语,无一不流露出对母校的那份浓浓的爱和感恩。1984年,她在宜宾市中学任办公室主任,专项从事文书档案管理工作。1991年退休的她,仍放不下贯穿自己大半生的教育工作,退休后15年,她一直从事老年工作,为社区、为教育、为党的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钟淑华说:“党养育我20年,我为党奉献60年,是党给了我生命,我就一定要回报党一份恩情。”如今80高龄的她,仍旧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时间很短,指缝很宽。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皱纹满面的老奶奶,然而透过回忆,穿越时光,从她的讲述中,我们似乎跟着她一起,回到了那段承载了她最美好的“那些年”,见证了她在岁月中的惊鸿蹁跹。关于她,一路风雨兼程的求学路让人心疼;一路坚定不移的精神风骨让人敬重;一路踏实诚恳的做事风格让人钦佩。岁月洗净铅华,流年陌路,时光带走了她的青春,皱纹爬满了脸颊,佝偻的身姿在年岁里行走,可留下的却是沉淀了一生的精神财富。
正如刘襄笃老先生所说:能够坚持几十年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本来就是一种伟大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