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执笔不负少年时 甘洒热血写青春 ——访中文1977级校友杨继仁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10-24

/院报记者团  曹景魏 陈耘莹


时光的车轮从历史的心路上碾压而过,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一个时代,是一副面貌,孕育一辈人才。39年前的中国不同于现今,那是一个寻求改变与新生的年代,无数新生的嫩芽在祖国青涩的土地上生根展叶。1977年高考的恢复,给多少学子敞开了大学的校门。杨继仁就是在此时,来到了内师


雨中雏燕竞轻俊   学海无涯仍纵横

1977年,恢复高考的号角声像是落入沉静湖面的一粒石子,瞬间激起了入学的浪潮。那时已年满29岁的杨继仁在亲友的鼓励下参加了高考。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记忆力,他以全省高考历史科目第一的好成绩在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踏入了内江师专。

初入学府,杨继仁像是新生的雏鸟一般,孜孜不倦地渴求着来自大学的每一丝养分。大学的每一堂课,老师的每一句叮咛,都成了杨继仁成功的砝码。那时的内师,并不是现在这个名字,它叫作师专;39年前的师专,没有丰富的社团,没有多样的活动;没有各个学生组织,只有大片未知的领域,等待着老师、学子去开垦。

刚入校园的杨继仁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准确的定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文章在校内发表,从此,他便开始了漫长的创作之路。可是由于当时学校资源的匮乏,杨继仁的创作求学之路也变得坎坷崎岖。相关书籍的残缺不全,老师队伍的参差不齐,专业指导的零零散散都成为杨继仁写作路上的巨大障碍。那时的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多方涉猎、广泛阅读,并在闲暇时间去拜访名师大家,细细推敲名篇的精髓;谦逊地跟随前辈学习,在日常采访中积累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点一滴地不懈努力,才让他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提及恩师,往事像是流水般潺潺而来,推着杨继仁记忆的木筏回到过去。七尺讲台之上,老师手执课本,对学生们的叮咛竟是杨继仁最难忘的记忆。杨继仁在校时间仅仅只有3年,可纵使时间短暂,学校和老师仍给了杨继仁另外一个家,一个关于梦想与青春的家。忆及此,杨继仁不禁感慨道,“那时的师专,学风很传统,老师们也都是响应党的号召,从全国各地赶来授课。可以说,那时的学校和老师跟自己的课业一样重要。”


寂寞空庭史为伴   5年但为一剑磨

时间有时会是最好的证明,因为太多的人在时间的逼迫下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1977年,杨继仁作为大学生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同年,他第一部文学作品公开发表。1980年,杨继仁从内江师专毕业,因为拥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被分配到内江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市志的编纂工作,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记忆总是会在经历中发生,总是在时间中慢慢地发酵,使之达到一种回味与忘却不了的境态。

在修史办公室的那段日子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收获,例如《张大千敦煌三年》的完成,就和他的那段工作经历是密不可分。他说:“张大千是内江地区的名人,在修史办公室那段时间,我接触到了大量与张大千有关的史实和信息,同时也萌发了写人物传记的想法,想要在国内大的刊物上进行发表。”也许在别人眼中这只是一句玩笑,但是他却把这句话当成了任务和梦想。5年的时光流逝,夜夜的苦思冥想,一页一页的采访笔记,一张又一张的草稿纸,都是他坚实的付出。在采访期间杨继仁还谈道,在写这部作品时,家人并不赞同,因为他的家人认为写张大千的人太多了,而且还有很多的文学大家在写,能够闯出名堂的机会不大,但是他仍然坚持了下来,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回来就加班加点地进行作品的构思、写作、整理,5年如一日,直到这部作品完成。1984年,这部《张大千敦煌三年》获得了当年的青春文学奖。

 

独上寒山称骄子   执笔不负少年时

进入大学前,杨继仁早在1960年就参加了工作,曾当过棉纺织厂工人。他所处的年代,驱使着他注定要走一条与现今学子不同的路。在步入大学时,杨继仁已成家立业年近30。或许30岁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意味着青春已逝,稚气已褪。可对于杨继仁来说,时间的潮水冲褪的仅仅是那一份不谙世事的稚气,而他的青春和梦想正在内师扬帆起航。

他仍是那个孜孜求教的学子,仍是那个走在青春校园的少年,仍在坚持他的写作事业。而他手中的钢笔仍可以力透纸背。

如今,杨继仁已是一位获得过许多荣耀的68岁老人。关于母校,他有太多记忆和情感。他说,内师就像是母亲,给予他梦想和远方,陪伴他成长。

杨继仁是文学界的常青树,出版过很多的书籍,在他即将退休时也还出版了《莫道往事如山》一书,讲述自己的一生,就如同一句话:“向北,向北,一直向北,一直向北,我以一个好奇的旅行者身份行走在北方起伏的大地上。”杨继仁是老内江人,一位比内江师院还年长的人。他生于内江,也成于内江,他与内江、与内江师范学院有着与他人不同的情感。在内江师范学院60华诞到来之际,他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祝福,他说:“希望家乡的母校蒸蒸日上、越来越好,祝愿母校的学子越来越成功,母校的老师身体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