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引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访化学1960级校友罗仲书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9-20

文/院报记者团  冯瑶 李文桃 黄雨曦


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他是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是母校培养的第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在,让我们走近把最好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化学1960级优秀校友罗仲书老师,一起追溯他与内师的点点滴滴


邂逅内师,零点起航

每当岁月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逝去,回忆就像老电影,在学子的脑海中一幕幕上演。罗仲书的脑海中,装着的是母校的过往,而我们的话语,讲述的是内师历史上的今天,在我校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就这样和罗老师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

1958年秋,18岁的罗仲书怀着一腔热血从宜宾来到了这座刚由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的甜城学府,他是母校更名后迎来的第一批学子,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大学之路。

回忆起当年的内师,罗老师依稀记得那青春活力的时代,学校当时只有一千多人,老师与同学之间如密友一般亲热,同学们尊师重道,淳朴真诚之风盛行。那时候的设备简陋,但这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阅读,投入学习。罗老师说,在母校,他最喜欢的地方便是东区教学楼,因为那里充满了他和同学们的回忆,也有曾经惬意散步的自己,那里就像他的内心世界,记录着他的喜怒哀乐。错落有致的楼宇犹抱琵琶半遮面,藏匿于停僮葱翠中,在那里,同学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情谊,这些细腻而又纯真的感情让冰冷的教学楼变得暖意融融。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人生总有那么一种执念,如夏花般绚烂,从毕业到退休,从留校任教到在市教育局打拼,罗仲书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他从原先的陌生到现在的安心,领会到教育不仅仅跟知识有关,也能影响学生的品性。


合提升,奠基未来

在学校时,专业学习、文字活动、学生工作样样不落,那时的罗老师是学校当之无愧的“活跃分子”。求学期间,曾经担任班长的罗老师喜欢积极参与组织各种活动,和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使得工作中的他能够和同事融洽相处,别人视为无聊的事情他也能用心去做,别人习惯将这种安排在课外上的时间和精力定义为“付出”,但罗老师喜欢将它定义为“收获”。罗老师说:“我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实际上都是在学习,都在源源不断地收获。”而事实上,文艺活动中的罗老师也十分活跃,爱唱歌的罗老师曾在入校初期就亮嗓于学校的迎新晚会上,为此还吸引了当时也十分喜爱唱歌的张世定校长,建立起了友好的“唱友”关系。

化学1960级1班是张世定校长的蹲点班,罗老师作为班长与张校长接触较多,对张校长比较了解。在罗老师看来,知识广博,才思敏捷的张校长一生正直无比,平易近人,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一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师专化学科的教学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知识基础要扎实,实验操作技能要过关,这使罗老师更加明白,作为一个合格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要活学会用,有真实本领才能立足于社会。  

在罗老师的记忆中,每当触及他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他第一个想到的总会是他平易近人的辅导员毕国臣老师,毕老师品性高尚,待人真诚,工作极其负责,对学生关爱有加,一个优秀辅导员身上的闪光点足以让人铭记,犹如崇的高峰,告诉你做人的准则和高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因为不断的自我磨炼,罗仲书在学校里就得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也促使他形成了认真工作的态度,使得他在面对工作的时候少了一份不知所措,多了一份从容自若,为他之后从事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羔羊跪乳,承梦学子

韦编三绝,攻苦食淡,罗仲书毕业留校工作不到3年就遇到学校撤销,面临着工作的调整,爱才好士的张世定校长劝说他就近到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校从事行政工作。从三尺讲台走上教育行政工作岗位,起初罗仲书是不愿意的。但就像他如今所说:“搞哪样事情,就要爱哪样事请,就要认真地钻研哪样事情。”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罗老师渐渐放下了那颗不安的心,得之坦然,进而爱上了这项新工作。

工作中的罗老师认真负责,讲求创新,注重实效。20世纪80年代就任市教育局师范科长的罗老师,针对中师教育过于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听、说、读、写、弹、唱、跳、做”这八个方面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解决办法。经过两年试点,制订了具体培养训练方案,以地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发至全地区执行。省教育厅认为这个方案很好,是一种创新,进而转发至全省全师范学校推广。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师资水平,罗老师十分重视抓在职教师培训提高工作。要求各县(区)和学校都要制订具体的培训提高计划,做到领导、内容、时间、检查四落实。培养提高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针对当时相当部分教师教技不过关的情况,罗老师组织编写了中小学教师以学校教材为重点的语文、数学学习辅导资料,印发到全地区教师人手一册,这对教师掌握教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83年年初,省教厅在全省首次对小学、初中教师进行统考,考试结果显示,内江地区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平均成绩分别高出全省9和12个百分点,均名列全省第一。

在他任职内江地区教育局副局长时期,主管幼儿园、中小学、师范、进修学校、教育科研等。罗老师重视从小学一年级抓起,再到初中高中,抓基础,重效率,重质量,全面推进。由于教学、学习各方面抓得很严很实,最后成效显著。两三年之后,内江地区全省高考上线率排名前三,而在1989年至1993年的高考上线率则创下了全省五连冠的优异成绩。

在教研方面,罗老师平时尤其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喜欢研究。在他的从业生涯中,个人发表论文16篇,专著《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一书,其论文《关于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思考》曾被省教育厅《教育导报》评为一等奖。

数年的兢兢业业,罗老师丝毫没有懈怠,他曾是内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省教育行政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重庆十二市地高中教学研究会会长,但的他内心里却始终铭记着当年母校对他的谆谆教诲。


光影定格,岁月永存

2000年5月,罗老师退休定居于成都。一杯清茶,以慰平生。“过去太忙碌,没时间好好休息。”谈起过去的时光,罗老师感慨万千。而今虽有闲暇,但仍心系教育事业。“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生准则,他的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不息。

在此后召开的同学会上,罗老师也曾多次故地重游。在罗老师的眼中,如今的校园已经截然不同。“学校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原来只有1000多人,现在是以前的10几倍,发展越来越好,相信这与学校本身的努力分不开。”罗老师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母校的记忆已渗入罗老师的心底,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母校的英姿在于老师的博学多才,母校的柔情在于潺潺的沱江流水。60年风雨,60年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内师不老。当提及母校时,罗老师话语间无不洋溢着自豪与眷恋,母校将迎来她的60华诞,罗老师提前向母校献上了诚挚的祝福。他衷心地祝福母校蓬勃发展,越来越兴旺,争取成为全国先进高校。同时,他还寄语内师莘莘学子要继承优秀传统,学业有成,一代好过一代。

十年的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几十年耕耘不辍,薪火相传,罗老师用穷尽一生的奉献来赠予内师最美好的祝愿,愿他福泽绵长,桃李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