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张世定:踔厉奋发拓伟业 望重德劭垂青史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5-03

(作者:郭建国

【人物档案】

张世定,1929年2月出生,1948年6月参加工作。1950年2月任四川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员,1954年6月任四川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科副科长。1956年10月任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副主任。1958年8月任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教务科科长、党总支委员。1962年8月任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71年1月任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校革委会领导小组成员,主持学校工作。1974年2月任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1978年11月任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1979年7月任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1983年8月任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85年12月任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90年7月离休。2016年9月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8岁。


今年,内江师范学院即将迎来60华诞。60年前,学校是仅有928名学生,地理、生物、化学3个专业,40名教师的“初中师资训练班”60年后,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6000余名在校生、932名专任教师、56个本科专业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省属本科高校。仿佛一颗幼苗,历经60载风雨洗礼,画下60圈岁月之轮,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徜徉绿荫之下,有一位老者时常被人们提起,以崇拜的、感动的、激赏的、敬仰的口吻和情感,令人不禁想走近他、认识他、靠近他。

他就是张世定。他是内江师范学院的奠基人,在青春年华来到桐梓坝,率领师儿女筚路蓝缕,奠定了内师发展的雏形;他是内江师范学院的开拓者,始终坚持梦想,带领内师“梦之队”探索建立了理想的高等教育殿堂他还是内江师范学院的守望者,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热土,离休之后仍然寄情于内师的建设发展。

他是张世定,一位令人尊敬的领导,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他学识渊博、多谋善断,忠诚正直、追求理想,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作风深入、求真务实,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包容大度、团结友善,为全体教师、员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并深深影响了代代学子。

艰苦奋斗奠基业

张世定毕业于四川大学,早年曾参加革命。1956年5月,他受省教委委任负责筹建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接到任务后,他便立即着手物色教师,组建机构,紧接着规划图书馆和实验设备、制订教学计划,选调中层干部、政工、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他在成都遴选生物、地理、化学三科高级知识分子约40名(其中还有2名留学回国的学生)到校任教;抽调成都石室中学副教导主任、生物教师胡克照,成都七中地理教师甘庆伯到西南师范学院考察学习,回校后立即着手成立图书馆;抽调简阳三中教导主任蒋华清任教务科副科长,资中二中副校长王沛霖任人事科副科长,内江二中总务主任曾荣昆任总务科负责人,资中团县委常委学校工作部部长刘襄笃任团委副书记,荣县一中教导主任毕国臣任办公室秘书;从内江地区抽调干部42人,地区教育局抽调工人27人;协调省教育厅人事科从当年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少数研究生30余人到校担任教师和实验课辅导。由此,建立起了学校首届领导班子、教师和行政管理队伍。

当年的校团委副书记,后来的师专团委书记、校办主任、副校级调研员刘襄笃,学生工作干部、德育讲师罗淑均与张世定共事了44载。据两位老人回忆,1956年8月底,学校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录取了928人(其中:男556人、女生372人),他们被分成27个班(其中:地理9个班316人、生12个班406人、化学6个班206人)。由于学校刚建立,上马仓促,校园建设跟不上,教学设备不充分,学校教职工在教学管理上,师生们在学习、生活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如:没有自来水,由工人在沱江河里去挑水,没有电灯,用马灯照明,9月,学生入校后,校内道路尚未修好,师生就在泥泞中艰难行走。校园地处城郊,进城没有公路,且有沱江河相隔,去城区只能过渡船。张世定带领学校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想法改善办学条件,先后购回5.6千瓦的汽油发电机、26千瓦的木炭发电机和水泵,自行发电、抽水,及时解决照明、师生饮水和教学用水问题,保证了教学计划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发动师生自己动手绿化校园,大量种植速生树木、果树、花草。通过三年多的培植,校园基本呈现出了绿树成荫、花香满园的新景象。1958年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就这样,在省教委和内江地委的领导下,在张世定的带领下,通过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一所满载着师生梦想的高校从桐梓坝的一片荒草滩、乱石堆中建了起来!

接着,张世定领导大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工作方向明确,促进了优良的教学秩序和校风、学风的形成,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忍辱负重守家园

根据刘襄笃、罗淑回忆,1957年上半年,舆论开始对建设冒进提出了调整、压缩的一些主张。下半年,学校先后开展了肃反运动和反右斗争。当年年底和1958年年初,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响应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号召,全校师生到资中县喻家乡劳动一个月,参加挑土边、淘堰塘等重体力劳动。

1958年上半年,全国开始掀起“大跃进”的热潮,各地、地委对兴办高等学校很积极,纷纷要求办地方大学。内江地委希望内江师训班下放给区委管理,改为师专。6月份在省委宣传工作会上,张世定同志与内江地委副书记肖波同志一道,走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曹振之同志,达成原则协议,将内江师训班下放内江地委管理,改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8月,内江师训班正式改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地委肖波副书记兼任校长,张世定同志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时,在全国掀起大炼钢铁浪潮中,学生停课炼钢,操场上土炉遍地,火光昼夜不熄,派出化学、生物、地理三个专业的300多学生轮流到威远和仁寿的越溪(现划归威远县)炼钢半年。直到1959年上半年,学校才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返校复课后,教师更加认真地教学,学生如饥似渴地求学。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根据上级领导的布置,开始拔“白旗”运动,误把矛头对准教学优异的教师、认真读书的学生。在校内贴大字报进行批判。挫伤了一些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运动一直延续到1959年下半年“反右倾斗争”。

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张世定的政治头脑十分清醒,坚持学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适当参加政治运动的正确主张。曾在省、地委召开的一些会上,提出过自己的一些不同意见,希望办学走上正确方向,尽量减少损失,并向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系统作过陈述。但是由于党内极“左”思潮已成趋势,当时地委宣传部一些负责同志认为:张世定同志反对地方办大学,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被扣上“千方百计摆脱地委领导”的帽子。因此,在1959年下半年的反右倾斗争中,张世定被列为斗争重点,被批斗十几次,时间长达月余。后来地委改批为严重个人主义,撤销党内一切职务,并下放农村劳动两年。

随着形势发生变化,张世定被撤销了处分,重新回到学校领导岗位,担任党总支委员、教务科长。在这一段时间,他仍然忍辱负重工作,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经受了各种艰难、挫折和委屈。党组织在甄别为张世定同志纠错后,党支部成员刘新基同志深情地对他说:“你解放,我们也解放了!我从你的错误纠正中,感到党还是实事求是的、大公无私的。一个正直的人,尽管会经历一些艰难曲折,还是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奋力前行展风格

1962年9月,为了提高普通教育的质量,内江地区行署建立“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旨在通过函授、短训和教研等方式,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由张世定任校长,刘昌衢任副校长,全校编制10人。

1963年3月,“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已停办重新恢复的“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进行整合,两所学校同时迁往内江市桐梓坝内江一中校址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内江地区行署决定将撤销建制的内江师范专科学校的财产和保留的干部、教职员工划归所建的“内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张世定任校长,刘昌衢、冯克武任副校长,学校编制60人,设政治、语文、数学三个专业,主要是培训教育专业干部、培训中学主要学科政治、语文、数学的教师。

1968年9月,内江地委组织部内组函〔1968〕220号文件通知:张世定任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校校长、副书记。房庆瑜任党总支书记,邓明轩、张兆学、孙业可、刘襄笃任副校长。

学校先后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学教师进修3期,培训骨干教师280人,还为内江文工团、卫生局、电影公司代为培训人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了教学工作。

1975年开始陆续开展内江地区中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的轮训工作,同时,协助文教局担任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调研工作。张世定亲自带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调研工作,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1976年年底,共举办培训15期,培训干部420人、教师750人,为内江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专业水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干部和教师,学校也成了内江地区中小学校干部、中学师资队伍的摇篮。

这一段时期,张世定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奋力前行,始终高扬教书育人的旗帜,弘扬蜡烛的奉献精神,是从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撤销后到师专恢复重建时期的亲历者。

开拓创新谋发展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1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开始举办高师班。招收中文、数学、物理3个专业;中文学制二年,数学、物理学制三年。招收专科生294人。同时,招收一年制中文、数学师训班,学生人数120人。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重建。校址设在内江市城郊桐梓坝;专业设置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政治等;办学规模为800—1000人。

当时,张世定抓住师专恢复重建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决定要不失时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办学思想的反复讨论,制定了“安于师范、办好师范”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全校的共识。确定了“创办全国一流师专”的目标,培养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并在实践中努力为基础教育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

创办全国一流师专!这就是张世定及其战友们数十年如一日不断追求的梦想!学校要发展,关键是要有教师。为了招聘教师,张世定不遗余力广揽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建起了一支在当时的师专中“令人羡慕”的教师队伍。当时,内江师专的教师中有1966级以前的大学毕业生64人,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还有好几名错划的“右派分子”。知名的黄崇智教授,当年进内江师专时还没有完全“落实政策”,很多学校不敢接收的人,张校长都招揽了。而这些人都是在学术上很有专长的。还有中文系的陈应祥教授,他主编的教材,甚至北京师范大学都在采用,可以说是引领全国;数学系的周德远教授,他的论文参加国际交流,产生了广泛影响……整个学校可谓人才济济!

与张世定共事30多年的教育学三级教授王希尧认为,张世定校长非常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是发自内心地在爱惜人才。对此,他有亲身经历:“我是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1966级毕业生。当时内江师专刚刚恢复重建不久,急需要这方面专业的人员。我毕业后,几经周折,在宜宾市教育局工作,但不愿意搞行政工作,想到学校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张校长知道我有这个想法,马上将我爱人的人事档案从宜宾一中调了过来,避免了我去成都成人教育学院。当时来学校考察了一下情况。第一次与张校长接触,他亲自陪着我参观校园、介绍情况、征求意见、了解我的诉求,并把住房、子女就近入学等一一作了安排。中午还自掏腰包安排了四菜一汤陪我共进午餐。对张校长的热情、细致、尊重,我深受感动,所以,1985年9月就下定决心来到了这人地两生的内江师专。

1986年,内江师院学报创刊。我写的教育论文——《荀卿师道论》发表,很快传遍了整个校园,张校长非常赏识,认为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引进篇了一位“人才”,并在多种场合予以介绍。当时,自己没有想到,一点小小的成绩,就受到学校高度的重视,心中非常的感动,也倍受鼓舞。也就更加努力,1987年我在全国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文,1988年又发表了一篇。张校长随后就让我进学报编辑部作了编辑委员,又推荐我代表学校参加省教委组建的协作组,编辑全省的论文集《四川省师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专论》,又安排我代表学校执笔撰写《为适应农村教育改革需要培养合格师资》的文章,该文得到了时任省教委主任王文肃的高度赞扬,在全省14所师专中名列前茅。”

据王希尧介绍,张世定校长把紧抓课堂教学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他经常深入课堂,亲自听试讲课。有新教师进来,必须举行试讲课,他总是亲自参加试讲听课。“张校长听我的试讲课,我感到一下就拉近了相互的距离。后来正式成为师专的一员后,张校长也经常不请自到,早早地坐在教室里,而且中途从不会离开,同时,张校长也不时地去听其他老师的授课。作为学校的老师,深深地感到校长对课堂的重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王希尧说。

张世定和教职工的关系特别融洽,与大家打成一片。有这样一幅画面给王希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山顶球场是晚餐后老师们散步的好去处,经常遇见散步的张校长,大家边走边谈,上至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的琐事。一大群人走在张校长身边,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风深入,平易近人,喜欢听取群众的意见,是张世定校长与教职工打成一片的“法宝”。为了更好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校级领导接待师生来访的制度,行课期间的每周星期四是接待师生来访的固定时间,每周由不同的校级领导负责接待,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带到校长办公会,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所以接待师生来访成了师专的传统,一直传承到现在。

创办全国一流师专,并非是张世定和他的同仁们的一句空谈。张世定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经常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注重质量、讲求质量、提高质量始终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当时,学校的办学理念,曾引起了全省教育界的关注,张世定以我省10位教育专家之一的身份,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参加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主持的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介绍情况,学校的办学思想获得了与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滔滔沱江水,巍巍西林寺,见证了内江师院艰辛的过去,今日的辉煌。如今当我们站在广阔的大校门前,抬头仰望,那矗立的行政楼和宏伟的教学楼,那隐隐约约红墙白瓦的学生宿舍,大道两旁一排排高高的玉兰灯的堂皇、葱茏桂花树浓郁的芳香,都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美丽的校园感到自豪骄傲。这里是多少青年追梦的摇篮,是多少学子壮丽人生的起点!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当年一个26岁的年轻人,为了追逐梦想,带领40名教师踏上桐梓坝的第一步开始的!


后记:

张世定同志离休后,定居在成都四川音乐学院,经常念念不忘师院的发展,时刻关心学校的建设。在领导和同志们去看望他时,总会要求他们把对学校的建议意见带回来,对年轻的一些同志,总要给他们讲一讲学校的发展史,让他们知晓学校的创建、发展的艰辛,珍惜现在的条件。

再次审订此文时,惊闻张世定老校长于北京时间2016年9月13日18时40分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8岁。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谨以此文纪念、缅怀张世定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