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李元清)
青春的诗,书写在白色的宣纸上,那是真情的荏苒时光。生活将我们从昨天带到了今天,从过去引向未来,在今天的时光里,或许踌躇满志,抑或迭迭失意,但在时光流走的缝隙里,都一直在回忆,回忆着那些流年里傲然盛开的美丽,曾经多少往事,如烟花般绚丽,如波涛般汹涛,但那些远去的精彩,都成为而立之年的丰满经历。
无悔的青春
人们常常以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流逝的时间里,它会一团团地淡去,大学生活美好地翻转,也将慢慢地淡去。但人们却忘记了,那刻骨的几个回眸,已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
在中文1990级校友刘泽球的回忆里,一部有关贝多芬的电影一《不朽的情侣》是始终无法忘怀的记忆。在1801年的维也纳,在高龙坝的林间空地上,绿草如茵,阳光明媚,风景宜人,贝多芬开启了自己的人生……那部电影纯真可爱,教会人太多生活的真理:坚韧不拔,直面困难。而刘泽球从中也寻得道理,开启了峥嵘的青春,未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未来。
我们在谈话过程中谈起了那段难忘的大学时光,那些充满回忆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可事实上,已阔别多年,如今感触良多。刘泽球回想自己大学的日子,那时的大学少了几分现代大学的时髦气息,而每个周末氖光灯下的校园舞会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齐聚于此,青春的锋芒总是不可掩饰,激情、活力是年轻人的代名词,是青春的舞会陪伴着那时的学生们度过了无聊的周末和酸涩的青春。
刘泽球也曾同两位校友油印了平生第一本诗歌合集《隐痛》,也曾满腔热血地编辑了几本校园文学刊物,虽然过程是几经波折,但是收获却总在风雨之后,刘泽球说学校里的文学社活动让自己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那段经历点燃了自己一生不变对文学的热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与爱好的东西,文学便是他的寄托,在酸涩的青春里,我们一路寻找,一路坚持,虽然艰难,却总会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2015年,刘泽球凭借诗集《汹涌的广场》获得第八届四川文学奖。
学无止境,历练成长
成长的过程就是破茧成蝶,挣扎着退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闪闪的、微微的、幸福地颤抖。满布荆棘的人生道路,忍过了来往的刺痛,习惯了在挫折之中奋勇前行,一路走来,总会有属于你的玫瑰。
刘泽球说自己当年刚踏入母校时,老师曾对他们说:请认真思考,你想从学校带走什么;3年后,你会从母校带走了什么;30年后,你给母校带回什么。这便是一种成长,当你真正发现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你便是成长了。而这几十年的经历绝不是在脱口而出的瞬间,期间几多挫折,几多磨砺,当我们达到自己的一个个目标时,这便是成长。
大学毕业后,刘泽球在德阳市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从教6年,后来又在德阳市卫生局工作13年,其间担任过政工人事科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后在德阳市委宣传部工作4年,任常务副部长,兼市委外宣办(新闻办、网信 办)主任,期间挂职罗江县委副书记1年。2016年2月,刘泽球出任德阳市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一路走来,几多风雨,几多挫折,知难而进,不抛不弃,这也叫作成长。从不同的职位获得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点一滴的收获终会积少成多,成就人生。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解决困难、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学无止境”,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每一天都在成长。成长就是在历经风雨之后的收获,望每位正在路上的人们都在这学海里找寻到自己的定义。
远游四方,常念母校
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春夏秋冬中一遍遍轮回,而桐梓坝缓缓展开的山坡,像一段需要放慢脚步来细细品味的人生。母校给予刘泽球最大的影响便是一种包容精神,不管你来自哪里,你信仰什么,内师永远是你的家,永远都拥有着海纳百川、崇尚个性的胸襟。
母校60华诞在即,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意味着花甲之年的放下与释然,但对一座有着百年梦想的大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山顶还很远,只有不断地探索、进取,母校的未来才能更加辉煌与灿烂。
曾经养育自己多年的母校换上了新衣,原来好多建筑不是重新翻修,就是已经停用,一片荒凉。但是总归这是母校,无论母校变成什么模样,当游 子归来时,他不会迷路。学子们总是希望着母校越来越好,只因是母校,是青葱岁月的留驻,当是越来越好才是。
对于年轻的学子,刘泽球希望他们能继续秉承内师的优良精神品质,希望知道自己今日想要什么,几年之后能从母校带走自己当初想要的东西,不断地在困难中学会坚强,一路坚持,终得正果。
皑皑昆仑,悠悠青春,多彩的往事荡漾在心间,在未知旅途中一直坚持下去,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终不悔那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