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感恩常驻 时光流转记忆未央的校友——樊高厚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6-12-28


——著《我心中的母校》一书献礼母校60周年校庆

他,乘着流淌的时光,见证了内师60年辉煌坎坷;他,循着记忆的脚印,陪伴着母校无数个风雨蓝天。岁月积淀,他是内师“行走的历史”;薪火相传,他是母校“成长的见证”。他就是我校化学科584班的校友樊高厚。

19589月,大跃进的高潮还未褪去,学校便迎来了更名“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后的首批学子,那时候的樊高厚和许多青年学子一样,满怀着求学的热情,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了内江师专化学科19584班,开始了他精彩的人生奋斗旅程。

从初入校园时的“基础差、底子薄”到工作时的“满怀信心与希望”,樊高厚在在前行的道路上给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专心听讲、认真笔记、不懂就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是樊高厚应对自己“差基础、薄底子”的办法。那时学校教学、生活设施还不配套,加上劳动多,运动频繁,给师生带来诸多困难,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樊高厚就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建校和仁寿越溪(现属威远县)大炼钢铁等劳动。樊高厚和其他青年学子一样在“劳动多、运动多、学习重、条件差、生活苦”的情况下,接受严峻的挑战、承担扩校繁重的基建任务,是母校辛勤的开创者。这段时期也丰富了他的学习内容,学到了土法炼钢的新知识、新技术,而且留给他一些更为珍贵的东西——如农民般朴素的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

   樊高厚说道:“我们在校的经历,事实上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是一个时代的体验。”在那段日子里,有他们寒窗苦读、勤学苦钻的难忘学习生活。“我们的成长,无不凝聚着母校和老师所付出的艰辛,无不凝聚着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母校给我们留下了人生最珍贵的回忆和思念。我两次返校,都要旧地重游,尽管当时不通公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却是一处‘世外桃源’。”短短几句,字里行间却是樊高厚老人对母校浓浓的感恩之情,“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里的林荫道上、坐在石桌旁、重望阶梯教室的时候,仿佛又回到母校的怀抱。虽然我们离开母校已半个世纪,但对母校的眷恋,仍是一如既往。”

几十年都过去了,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论母校的容颜如何变幻,在樊高厚的眼中,原内江师专的老校址始终是他对母校印象最深刻和最喜欢的地方。作为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前辈,樊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永恒的内师岁月。

如今樊高厚已是八旬的老人,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走过漫长的人生旅途,樊老却始终铭记着,是母校给了他深造的机会,实现了当年读大学的梦想。在今天,樊老同样以“师兄”的身份为在校的师弟师妹寄寓了希望:在大学期间,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现今已退休近20年的樊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风雨同舟的伴,两个孝顺的女儿,他对生活深感满足和充实。但是退休后的他却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仍在投资智慧,继续攻关。为庆祝母校60周年校庆,他于201511月在居住地成都亲自编著,全书共42页,17700字,书中插入了建校以来新老照片167张,樊老将这本书作为“内师历史的缩影”,从他的视角为所有读者讲述了令他一生难忘的母校回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母校肩负着塑造新一代和培养人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书里,樊老在标题上灌入了“中国梦,我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书写者,只要我们合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我心中的母校》全书以“寻梦、追梦、圆梦”为主线,全篇以“前言、重逢、铭记、恩情、蓝图”五个部分,从首页的“寄语”前言”,到封底的“情缘”,逐步展开,前后对应。樊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重点讲述了当时与母校的情缘。以典型事例,从母校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述了母校创建60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谈到该书的创作背景,樊老表示,这本书是在对母校的思念之情下完成的。在当时那段艰辛、峥嵘的岁月里,凝聚着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令人思念,难以忘怀。此外,也是因为多次重返母校有感。

据刘襄笃和罗淑老师谈到,樊高厚是最早一个靠自己出资著书来献给母校的人,这本《我心中的母校》是校庆期间第一个送来的材料。樊老的女儿了解到父亲著书的想法与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按照樊老的意见一手操办该书的印刷过程和资金费用等。樊老已是八十高龄,他患有疾病,并且还要克服因年龄较大手颤抖的困难,亲自使用电脑整理完整、详实的资料和图片。表达对现在校友的厚望,对母校发展献言献策,将几十年前后对比,回顾和展望母校的几十年。八旬老人,加之身体不好,能克服诸多苦难,花大量心血收集母校的资料和今昔的图片,抒发自己的母校情怀、爱校之心和牵挂之情,谈何容易!

   同时,樊老说道,自己想要通过这本书,在感恩母校的活动中感谢母校领导和老师,感谢他们在那个年代里,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未富先退,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安慰。其次,也是亲眼看到今朝母校的发展、变化和成就,内心深感欢欣、鼓舞和自豪。樊老希望把感恩母校的活动,寄托和希望于后届的校友,届届相传,让大家都能为母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母校60之际,樊老将这本沉甸甸的内师历史呈献在大家的面前,表达了对母校的崇敬、热爱、赞歌、思念、感恩和祝福,更表示了对母校的赤子之心!

 瑶、黄雨曦、李文桃/撰   任  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