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张正国)
历史的光芒永远都会在回忆中闪耀人心,就像宇宙中永不停止转动的行星一般, 光彩夺目,哺育万生。
青春无限,内师永恒。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感,一支铅笔,能书写出那永恒的记忆,亦能绘画出那动人的乐章;能叙写一段真情的故事,亦能追溯一份真挚的情感,当青春的记忆再度激起波澜时,一切都那么美好。
内师政史1988级学子曾中以德正博学书写青春、以身正品尚描绘内师,用自己的笔墨书写出内师“明德,博学”的崇高精神,绘制出“笃行,创新”的精美画卷。 今日,伴随着七月的明媚的阳光,1988级校友、资阳日报社主编曾中将为我们讲述他与内师的不绝风雨情。
天应职责,力行建校
明德,博学,笃行,创新。出自于《礼记.大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便是要求广大师生修身养性,彰显完美的道德品行,而内江师范学院的校训首要的便是教诲万千学子在培养崇高品行的基础上的知书达理、厚积薄发之道。
提及母校,曾中不禁露出笑颜,从他的笑颜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内师有他难以忘怀的趣事。
曾中说:“母校是我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最让我不能忘却的便是给学校 ‘种草’之事,那时是学校最为艰难的时候,学校正在筹备修建操场,20世 纪80年代末,很少有塑胶草坪这个东西,甚至是说根本就没有,所以那时学校便给我们在校学生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在课余时间到乡下或是学校周边的其他地方摘铁线草,每人必须摘满一定的重量,所以在课余时间同学们便会提着塑料袋或是背上书包,四散开去为母校的建设出力。”
风雨兼程,只为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培育出更有才干的人,这是一代人的梦,也是一代人的期望。回首内师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何为笃行? 在曾中的眼中,为母校的建设出力,那就是笃行,正因为有曾中这样的学子的笃行,才使得内江师范学院再度创新、再度发展,也正因为曾中这样的学子对明德博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才造就了今天的“桃李花香半夏,英才遍布神州”的盛状。
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这是对“一甲育人三千万,明德博学在一方”的最好诠释,读书本应为安邦定国而奋斗,在曾中的读书笔记中,读书便是为国为家为民众。
在曾中的读书年代,内江师范学院还只是一个“青少年”,其体格并不像现在这么强壮,那时的内江师范学院也不像现在这样,设施完备,那时有的只是电视和报纸,所以在曾中的记忆中,食堂外的那台老电视机便承载了他不少的记忆。年轻的曾中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热度一点也不逊于如今的他, 故而课余以及下午放学后,便会到电视机前坐着观看新闻联播,以此来关注时事动态、关注国家大事,就好比名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说,这也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笔墨品行,书画青春
尚品之道,琴棋书画,书生意气,自古能书者,亦能于人世福。在母校就读的3年,甚至是毕业后的25年来,曾中对书法的热爱也从未消减,曾中说道:“读书写字是我的一大爱好,在大学时便与几位书法爱好者创立了书法协会,那时规模虽不宏伟,但却是我大学时光里除了书本陪伴我最多的地方,那时下课放学后,只要拿上毛笔书写心中之所思,便会欣喜若狂。”
书法艺术,不是一朝一夕能领悟并能有所造就的,就像曾中那般,25年 如一日,从朝朝到暮暮,从月月到年年,坚韧的精神才造就了曾中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而这坚韧的精神也正是内师那经久不变的传承精神。想如今, 内江师范学院书法协会的规模日渐扩大,培育出的新生代“书法家”也是数 不尽数,这硕果累累的背后,却是曾中等人一手创建起来的,如今辛苦耕耘20载,书法名家遍神州。
寄语学子,殷切嘱托
谈及对内师学子的寄托,曾中衷心地希望内师学子能筑梦常成,圆己圆校之梦。他也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历程经验,给我校万千学子提出三条颇为真挚的人生寄语,他说: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在出入社会前做好三个准备,一是提升专业素养,二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三是提前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只有专业素养提升了,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面对社会难题;只有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懂得为人处世之理;只有提前做好了人生规划,才能明确下一个奋斗的方向应该指向何处。除此还要深入钻研专业,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要培育出能说会写的新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做一个全能的人,只有能说会写、品行高尚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曾中的人生寄语足以表明,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众多的知识储备和处事技能相陪伴,我们只有提前明确目标,才能掌舵好风帆,向理想的目标全速前进。
曾中还说道:“社会实践是一个好的平台,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参与社团活动,哪怕只是一个社团的一员,一名小小的干事,那也是一种锻炼,它至少教会了你做事应该勤勤恳恳,做人应该踏踏实实的道理,这也教会了你‘大丈夫能伸能屈’的真理所在。大学虽说是一个小社会,但毕竟与社会不同,学弟学妹们需要尽快适应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角色转换,这样即使踏入社会,也会感觉到这一切都不那么出乎意料。”
社会实践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实战锻炼,更多的是为人处世之理,在曾中的大学生活里,曾担任了系团总支书记等职务,也组织了大小活动无数场,这让曾中踏入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务管理工作,更为曾中现在的资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一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无度则无言,人无技则无身。”这是曾中的寄语,也是万千父母的寄语。
寄语母校,展望未来
对母校未来的发展,曾中满带笑颜地说道:“母校都辛苦耕耘60年了, 作为在母校怀抱里长大的孩子,自然是希望母校能越办越好,再创辉煌,但是我更加希望母校能在茁壮成长、蒸蒸日上的过程中,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报效祖国,作为媒体人,我也更加希望母校能在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积极引导学生走上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地 挖掘并传播,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继续传承并发扬,做中华文化新一代的 建设者、传承者和发扬者。”
千言万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矫情的造作,需要的只是那句简 单而富有情感的“越办越好”,真诚的祝福,真挚的情感。这是内师人的心愿,也是内师人的寄望。
看沱江潮水,浪滚如潮;看内师学子,德正身行。60年的春夏秋冬,60年的辛苦耕耘,让我们在这甲子庆典中,传承内师精神,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为国家、为社会奉献出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