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勿忘艰苦创业,成就内江师院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3-07

(作者:张栋之)

时至今日,我们迎来了两校合并、升本建院十六周年,即我校举办高等师范教育60周年。回想半个多世纪的往事,令我记忆犹新,思绪万千,既感到十分喜悦,又感到不少辛酸。我不禁沉思,是什么让我们取得如此成就?那就是靠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才造就了内江这所本科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内江师专、内江教育学院(含内江艺体师范)。我于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即教院的前身,简称行干校)。当时我不知道这所学校是什么样?来到学校后,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四合院,门前挂着两块牌子:即内江行干校、内江教师进修学校。要不是有一对石狮子蹲在校门两边增加了一些威严,我还以为我进错了庙门呢。后来才了解到,行干校编制有30多人,主要负责教育行政干部的培养和轮训。进修校仅12名教师,即内江专科学校撤销后留下的人员,主要负责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两块牌子,一个党支部,两校只有一名校长。两所学校只有一幢12间教室的教学楼,其余还有约1.4公顷土地和一口堰塘。周边的环境很差,处在“三农”的包围之中。过河没有一座大桥,走路没有一条公路。要想到城内一趟,不是从东兴镇过浮桥进城,就是乘渡船过河,每次过河,每个教师都要带上背篼,以便在街上买菜及其他日常生活品回来,自己做饭还要到蟠龙冲去挑蜂窝煤,一个来回就是半天,走10千米路。学校没什么教学任务,除了政治学习、集中开会传达文件精神之外,大多数时间我们就下地劳动,我们学会了担水挑粪、挖地锄草、栽秧打谷。有时也办过一两期师资短训。如电影放映员培训、内江京剧团新招小演员培训,我们干的活就是打打杂,跑跑龙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学校职工分成几派。不久,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就被赶到荣县边远山区的长沙茶场接受改造。当时地革委给我们的番号叫内江“五七”干校一营一连二排。连长是茶坊的负责人,指导员是学校的炊事员。要想回家看看爱人、小孩,也因为交通非常不便而不得不放弃。每天除了劳动还是劳动,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也增长了我们不少的才干。有的同志成了杀猪、宰羊、理发的好手。轮流做饭把大家培养成了能为百多人炒菜煮饭的高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怎样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我们坚信这种日子不会永久,教书育人还会代代相传。到1971年,我们终于结束了干校生活。这批老同志回来之后,主要工作就是在宣传教育部门的指挥下搞中心工作,只要上面一声令下就不停地出差四处奔波。很多同志都到过内江偏远乡村,在农村整党,到威钢、威煤等厂矿干宣队促进两派大联合。回到城里参加“一打三反”运动。总之,待在家里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在家聚少离多,很多家庭的孩子无人看管,孩子生病出事的也多。我有一个孩子就曾掉在石灰堆里,如果不是邻居发现得早,部队医生抢救及时,双眼就会失明。在那个年代,多数家庭每月收入都入不敷出,靠朋友借互助储金生活。要说居住条件,那比电视剧《蜗居》还蜗居,很像电影《人到中年》中的情节。但是这批同志并没有泄气,准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继续工作,为内江的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就是因为这批同志的艰苦奋斗,十几二十年的坚守,才保住了两个学校的牌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邓小平发出科教兴国、恢复高考的号召之后,行干校和进修校从1977年到2000年才有一步一步地发展。从1979年11月开始,内江师专和教师进修学院正式分离(在原行干校和进修校基础上)各自单独办学。前者主要负责高等师范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后者承担成人高等教育、师资的职后教育。据我所知,为了克服师资的严重不足,两校的老领导四处奔波,在各地挖掘人才。不少区县中学,厂矿企事业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在领导求贤若渴的感召之下,纷纷从活待遇更好、亲友更多、生活环境更加方便的地方来到内江师专和进修学院。两所学校都是在这批老同志的辛勤努力之下,才度过了最初时期的难关。为了打造两校的品牌,不少教事师不分白天夜晚一周上课达到30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挑灯夜战,写教案搞科研,加班加点,没有一点绩效和生活津贴,简直是超负荷运转。正是在这批老教师刻苦钻研、辛勤劳动、多做奉献的努力下,两所学校名声越来越好。

1984年,我院由教师进修院改名为教育学院,为了增加图书资料,有个教师一得到信息,马上就给学院领导汇报,并立即跑到重庆图书馆,在一大堆废旧书堆中把很多有用的古旧书籍搬了回来。为了增加实验设备,我们争取到中央讲师团派出单位的支持,几个老师专门蹲在北京无偿地搬回不少物理、化学实验的设备器材。由于设备比较先进,学院经省技装处批准同意,获得为全省培养中学实验员的办学资格。参加大中专院校基本功比赛,我院派出的教师由于平时刻苦努力,基本功扎实,自然而然就把大中专院校组团体第一名的奖状抱了回来。据我回忆,我与其他十多名教师先后获得省、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荣誉。据我保守估计,这几十年,经过我院培训和毕业的学生不少于2万人。

为了改变学校的面貌,在修建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时,学院党政领导齐心协力到处争取更多的基建拨款,争取国家计划水泥、钢材,找人精心设计。后勤方面的同志经常蹲在工地把住河沙、砖石收方,负责质量的同志更是精打细算,经常突击检查工程进度质量,质量不行就推倒重来。当年既没有什么加班费,大家也很少有怨言。今天说来或许没有人相信,这三座主体建筑只花了不到一百万元。说到我们第一幢教师宿舍,当水泥、砖头运到学校,为了节约开支,教师职工无论年纪大小,甚至不少家属带着孩子也一起去搬。当年我们仅花19万元,就解决了36户人的住宿问题。迄今我还记得,1986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副司长李一本同志视察我院,就曾说,你们的讲师能够住上三室一厅的房子,我在北京也是少见。

在全院教职工的艰苦奋斗之下,内江教院从1990年开始上了一个新台阶。艰苦创业让我们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政和许多高校的支持、帮助和理解。每年进教师,市教委叫我们首先去看新分到内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优先选择。市里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之下,也总是逐年增加学校办学资金。教职员工发动起来,围绕市场经济,敢于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道路。先后与西师、南师、西南民院、四川轻化工学院、成都气象学院、四川教育学院、陆军39师、市人事局、市金融系统、税务系统、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艺体师范等举行了互利双赢的联合办班。迄今我还记得,有年某高校临时给了我们40名招生计划,省招办要求在48小时之内必须送出档案。为了这40个招生计划我们赶紧从成都回来,谁知在返蓉的途中,傍晚小车就坏在路边,深更半夜才把师傅找到修好,终于到达内江,在市招办的支持下,各县招办在一天之内就为我们组织好生源,实现了多招的目标。正是在全院教职工的艰苦奋斗、四处宣传下,我们才没有在竞争激烈的招生大战中败下阵来。每年招生达到700到1000人的规模,全院在册学生常年保持在四五千人。

新生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也有少数领导不够理解。但事实证明这种办学思路是可行的,后来,曾经责备我们的一个同志也让其他教院领导来内江教院取取经。省、市领导也多次肯定:在原来基础如此薄弱、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之下,内江教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真是不容易。1997年,省教委专家组来院评估,结论是:达到国家对教育学院的建设标准,在地市州一级教院中名列前茅。尤其在1999年,国家教委专家评估组的评价是:在办校方向、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成绩突出,内江教院是全国地、市州一级教院中很难看到的一所学院。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在2000年与内江师专、艺体师范顺利合并建立内江师范学院,成绩应该归功于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同时也离不开几代离退休老同志的艰苦创业。艰苦创业,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们一校两校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建校60周年,学院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是我殷切希望,今天的师院人,一定勿忘艰苦奋斗、戒骄戒躁、团结奋进。祝明天的师院更加美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

张栋之,生于1941年,四川资中人,副教授,曾任原内江教育学院教师、副院长、院长。退休时为内江师范学院正院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