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冯瑶、黄雨曦、李文桃
他,乘着流淌的时光,见证了内师60年辉煌坎坷;他,循着记忆的脚印,陪伴着母校无数个风雨蓝天。岁月积淀,他是内师“行走的历史”薪火传承,他是母校“成长的见证”。他就是我校化学科58级4班的校友樊高厚。
峥嵘岁月 对话历史共述青春
1958年9月,大跃进的高潮还未褪去,学校便迎来了更名“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后的首批学子,那时候的樊高厚和许多青年学子一样,满怀着求学的热情,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了内江师专化学科1958级4班,开始了他精彩的人生奋斗旅程。
校园掠影
那时候的大学和如今一样,是社会的缩影,不像如今的现世安稳,它是樊老的回忆中所描述的——那是一段“劳动、学习、历练”的艰苦岁月,也是一段“美好、难忘、发展”的青春韶华。
那时的他,和其他人一样,从四面八方乘车前往同一个目的地——大学。那时学校还不通公路,交通并不便利,大家都扛着行李,经过市区,穿越大街小巷,漫步河滩地,改乘渡船,经羊肠小道,步行数里,“翻山越岭”才到达了魏家冲母校。8个人一间的寝室,只有4张高低床,一张双抽桌,一盏电灯。食堂内,8个人围一张浅黄色小方桌,没有座凳,站着就餐。
当时在“劳动多、运动多、学习重、条件差、生活苦”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这些事情之间存在的矛盾,成了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严峻挑战。由于扩校,学校当时的基建任务也相当繁重,但场地的匮乏和环境的艰苦并没有难倒母校的开创者们。他们将库房改装成教学和生活用房;操场不够用,就在校外的农耕小道练跑;当时没有水、电、气供应,就自行定时发电、抽水、烧煤,但只能基本满足教学和生活需要。尽管教学、生活设施还不配套,加上劳动多,运动频繁,给师生带来诸多困难,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樊老就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建校和威远越溪大炼钢铁等劳动。在樊老看来,这些劳动不仅丰富了他的学习内容,学到了土法炼铁的新知识、新技术,而且留给了他一些更为珍贵的东西——如农民般朴素的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
“化学科I960级毕业的4个班,共150多位同学,早上在晨风中锻炼,个个生龙活虎;上课时在静悄悄的阶梯教室里专心听讲,早晚自习时人人勤学苦钻;课余劳动时个个总是争干重活、脏活。从这里,我看见了一个十分团结友爱的集体。”樊老说道。
在校期间,尽管劳动多、运动频繁,学校仍坚持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需要,学校从全省重点中学选派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造诣资深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校应届毕业分配的研究生、本科生,分别负责教学和教辅工作。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坚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将所有劳动和运动都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
当时,由于学校远离市区,无影视剧院和电视宣传等娱乐设施,在校团委书记刘襄笃的带领下,大家坚持自力更生,积极组织师生办校刊、黑板报、广播室、戏剧歌舞团,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丰富师生文娱生活。特别是戏剧歌舞团的演出。“我们四班许绍琪同学表演的古装传统戏和一班罗仲书同学的男高音独唱,深受师生欢迎。我和石文汇老师参加校刊的稿件校对工作,并负责黑板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为我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后来从事行政机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樊老说道。
对于樊老而言,那段岁月最让他不能忘记的,是学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依旧坚持“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谈道:“学校在当时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我们所学化学专业的特点,任课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到工厂和农村有关单位参观、实习,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我们学好知识、报效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母校印象
几十年过去了,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论母校的容颜如何变换,在樊老的眼中,原内江师专的老校址始终是他对母校印象最深刻和最喜欢的地方。
当时在内江市郊区沱江对岸的桐梓坝魏家冲,正是明代名臣、学者赵贞吉创办的“狮山学馆”旧址所在地,即现在师院的东校区。毗邻东校区的园顶山上,建有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纪念馆,有著名的佛教圣地西林寺。学校所在地桐梓坝地区,原属内江县东兴区管辖,而东兴区又是革命红色老区,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总体来说,这里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建校于此,既传承了中华文化,也为母校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樊老说:“我们在校的经历,事实上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是一个时代的体验。”在那段日子里,有他们寒窗苦读、勤学苦钻的难忘的学习生活;有他们在越溪大炼钢铁中,师生在熊熊炉火旁难忘的战斗情景;有困难时期师生一起开荒种菜的艰苦磨砺;有在当时频繁的政治运动中,他们经受锻炼的深刻记忆。
“我们的成长,无不凝聚着母校和老师所付出的艰辛,无不凝聚着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母校给我们留下了人生最珍贵的回忆和思念。我们两次返校,都要旧地重游,尽管当时不通公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却是一处‘世外桃源'。”短短几句,字里行间却是樊老对母校浓浓的感恩之情,“当我们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坐在石桌旁、重望阶梯教室的时候,仿佛又回到母校的怀抱。虽然我们离开母校已半个多世纪,但对母校的眷恋,仍是一如既往。”
西席桃李 亦师亦友满园馨香
每个经历过校园时光的人都避不开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集,都躲不过一段难忘的师友情和锻造史,而这些对于樊老来说,亦如此。
师友情
1959年上学期复课后,正是我国遭受严重灾害的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物资实行定量凭票供应,谁也逃不脱饥饿的厄运,人们吃不饱肚子,有的得“肿病”而死亡……
当时,樊老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劳动多,活动量大,食量也大,只能吃七八成饱。为了战胜暂时困难,校团委书记刘襄笃首先提出了“生产自救,开荒种地”的倡议,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大家满怀信心和希望,坚持生产自救,积极参加劳动,在校园空地和树林下开荒种菜、种红薯,办养猪养鸡场,生物科还用尿液培养小球藻,自种的牛皮菜成了师生食堂的“佳肴”。劳动中,凝聚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深厚情谊,每一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樊老来说都是多年后不可多得的回忆。
据樊老回忆,在当时的困难时期,一位同学因病住院,在生命危急时,学校动员了20多位同学到医院血检,只有他和黄守芝同学血型相符,为该同学无偿献血,挽救了同学的生命。尽管输血后,身体也有一些短暂的不适,亲友也担心影响身体健康,但樊老并未因此而埋怨和后悔。
谈到师专的人和事,樊老似乎有道不尽的珍贵回忆,循着他的回忆,我们也看见了那一个个闪耀在内师历史画卷上的光辉形象。原党支部书记、校长张世定,为创办母校,带领师生白手起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经受了各种艰难、挫折和委屈。他离休后,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忧郁症等疾病。樊老和同学们为他80岁生日祝寿,生病住院时去看望他,或逢年过节打电话向他问候,希望他能健康长寿。
“今年4月29日下午,我再次前往他家看望,一个正厅级离休干部,仍住在一处60多平方米一套二的旧居室里,保姆需住一间,老伴也是年满90岁的离休干部,也需要人照顾,怎么住便成了老大难问题。他只有不吭声,带着瘦弱的身体,躺在病床上,与病魔作抗争。他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度过人生幸福的晚年。”樊老感叹道。
另一个便是当时的校团委书记刘襄笃老师。他和老伴德育讲师罗淑老师,从母校1956年创办以来,一直在母校工作、生活至今,与母校同行,风雨同舟60年,也是在校时间最长的两位老人。刘襄笃老师如今已80多岁高龄,却退而不休,始终关心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他在担任离退休协会负责人期间,努力为老同志说话、办事,做老同志的贴心人,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为学校的发展献计出力。他还十分关心老校友工作,搭起老校友与母校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到如今,已离校多年的樊老等老校友也经常与刘老保持着联系,在樊老看来,刘襄笃老师是母校60年来每个发展阶段的参与者、实践者、开创者、实干家和历史的见证人,为母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党的教育事业和青年工作奋斗了一生,是青年的良师益友。
在樊老的脑海里,另一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担任其无机和工业化学课程的黄大鲁。黄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简明扼要的板书,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语言生动的授课,使他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与爱戴。为了更好地教学,黄老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亲自带领和指导其学生们到威远大炼钢铁、自贡化工厂、内江糖厂、硫酸厂等地学习、参观和实习,使樊老收获到了丰富的知识。
除了那段艰苦紧张的时期,樊老的校园生活也穿插了许多有趣活泼的画面,在跟同学们的回忆中,樊老笑称:“我曾经为班上两对恋人牵线搭桥,最终他们喜结良缘,儿孙满堂,至今还很感激我呢!”
当今,他们从梦里醒来,最难以忘怀的是那份深情厚谊,这份情谊如同一坛陈年老窖,愈久弥香,回味无穷,沉淀半个多世纪,依然使人感动,值得用一生去回忆、去收藏。
“锻造”史
从初入校园时的“基础差、底子薄”到工作时的“满怀信心与希望”,樊老在前行的道路上给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专心听讲,认真笔记,不懂就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一这是樊老应对自己“差基础、薄底子”的办法。在担任科团总支副书记期间,团总支举办了一次全科“向科学技术进军”的讲座,樊老担任了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团总支宣传委员张胜亨同学主讲,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樊老的记忆中,那时的校园风气和如今大相径庭,时间紧,学习重,劳动多,没有时间专门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但他还是从和农民一起越西大炼钢铁的劳动中,或在工厂的参观实习中,了解社会,接近社会。工人、农民那种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精神,也让当时的他深受教育和鼓舞。“通过这些活动,我也了解到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樊老说道。
在忙碌的学习和劳动中,短暂的校园生活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毕业后,樊老选调到了内江专署文教局工作。他带着梦想而去,带着对理想的追求而去,更满载着母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而上路,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满怀信心与希望,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樊老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从不懈怠。“8小时以外和星期天,从不属我个人所有,总是千方百计、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各种考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算是没有辜负母校和老师的殷切期望。”樊老说。
感恩常驻 时光流转记忆未央
“人生的意义何在,全在自己的选择。”这是樊老的座右铭。尽管经过历史的沧桑,有不同的人生旅途,樊老却始终铭记着,是母校给的深造机会,实现了他读大学的梦想;是老师默默地耕耘,为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始终不会忘记,在校的同窗生活和同学间的深厚友情。
学无止境
樊老的个人经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一个时代的体验,人生的真谛。他说,后辈无从经历的历史,只要能从中获得一些启迪、鼓舞与力量,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各种考验,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为社会和家庭忙碌了一生,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没有遗憾,没有包袱,更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从2000年至2014年,化学科师生聚会曾先后举办过10次。而在此期间,樊老因为患高血压、糖尿病遗憾缺席3次,病中的他曾严重休克,更曾两次住院抢救。“在我生病后,母校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健康,非常关心,有的来电问候或来家看望,不少同学为我寻医找药。在这里,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樊老说。
作为从旧时代走出来的前辈,樊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永恒的内师岁月。在今天,樊老也同样以“师兄”的身份为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希望: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市场,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要使自己具有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期间,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樊老,已经退休近20年。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风雨同舟的老伴,两个孝顺的女儿,樊老对生活深感满足和充实。但是退休后的他却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仍在投资智慧,继续攻关。如他所说:活到老,学到老,68岁学汽车驾照、75岁学电脑、近年来为师生聚会和母校写了20余篇文稿、为庆祝母校60周年校庆献出《我心中的母校》,樊老始终将学习作为他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任务。
《我心中的母校》
《我心中的母校》一书是樊高厚先生为献礼我校60周年校庆于2015年11月在成都居住地所写的,全书共42页,17700多字,书中插入了建校以来新老照片167张,樊老将这本书作为“内师历史的缩影”,从他的视角为所有读者讲述了令他一生难忘的母校回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母校肩负着塑造新一代和培养人才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在书里,樊老在标题上灌入了“中国梦,我的梦”。正如习总书记而言,“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而他的梦更是建立在国家繁荣昌盛基础之上的,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书写者,都应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奋勇前行。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合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心中的母校》全书以“寻梦、追梦、圆梦”为主线,全篇以“前言、重逢、铭记、恩情、蓝图”五个部分,从首页的“寄语”“前言”,到封底的“情缘”,逐步展开,前后对应。樊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重点讲述了当时与母校的情缘。以典型事例,从母校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述了母校创建60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谈到该书的创作背景,樊老表示,这本书是在对母校的思念之下完成的。在当时那段艰辛、峥嵘的岁月里,凝聚着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令人思念,难以忘怀。此外,也是因为多次重返母校有感。
“当我们踏上母校这块热土,就受到了院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欢迎,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久别的学子,犹如回到家里的亲切和温暖。”樊老说。
同时,樊老表示,自己还想要通过这本书,在感恩母校的活动中感谢母校领导和老师,感谢他们在那个年代里,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未富先退,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安慰。其次,也是看到今朝深受鼓舞。当他亲眼看到母校的发展、变化和成就时,内心深感欢欣、鼓舞和自豪;最后,是寄希望于未来。樊老希望把感恩母校的活动,寄托和希望于后届的校友,届届相传,让大家都能为母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我十分怀念母校那段时光。岁月流逝,不会复返,遗憾的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岁月不会同情任何人。唯有珍惜现在,方能品味逝去的美好。要是岁月再退回到I960年,我们能在母校继续深造,该是多么幸福啊!这一切,好似一场美梦。不过这场美梦已是在校学友的现实,他们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母校的光辉,为他们点燃了人生的希望、奋斗的方向、腾飞的翅膀。让他们在岁月的磨炼中,撰写出属于自己人生的篇章。当我们前程似锦之时,要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忆母校。把感恩母校的接力棒,届届相传,让我们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樊老感叹着说道。
在母校60周年校庆之际,樊老将这本沉甸甸的内师历史呈献在大家的面前,表达了对母校的崇敬、热爱、赞歌、思念、感恩和祝福,更表示了对母校的赤子之心!
校庆寄语:
在这里,有前辈们的足迹,为创建内江师院,书写了灿烂历史,寄托了未了夙愿;在这里,有几代的内师人,紧跟前辈的脚步,沿着拓新的道路,走出新时代的彩卷;在这里,有当代的内师人,立足经济新常态,转型发展创新路,描绘学校新蓝图;在这里,有一代代的学子,圆了求学时的梦想,当事业有成之时,难忘母校育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