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何 莉 徐 琪 张华容)
时光缱绻,岁月如烟。55载弹指间,两年学途难忘怀。五月初夏的清晨,伴着和煦的风,远在广西的校友伍蔚中通过一通电话,回味了那短暂而丰富、遥远却深刻的两年内师求学经历,回忆深深,宛若昨昔。
学海苦作舟,桃李叶成荫
作为已经退休的优秀教师,也作为经历了几十年岁月的老人,伍蔚中每一句话都透露出老者的慈祥和智者的谦逊。阔别母校已经50几年,现在已经退休的伍蔚中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也更能体会时光流逝的迅速。
1959年至1961年,伍蔚中在母校学习化学专业,那段时期正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年“大饥荒”,而母校不仅为伍学长这批学子提供了学习知识的环境,也帮助他们安然度过了那段艰辛的岁月。在伍蔚中的记忆里,尽管他的大学时光已经过去了50余年,但内师的那些风景、建筑、老师、学习和科研情景都历历在目。他还记得大学所在地的名字叫桐梓坝,记得沿着沱江走过、坐渡船的情景,记得沱江边那条碎石小路,更记得他初入校门时的画面:他从大门依次路过医务室、食堂(礼堂)、最后到达男生宿舍楼;从大路旁的石梯上到主要教学区。他还能清楚地叫出当年他的任课老师的名字。那些岁月不仅记载着他的青春,也承载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梦想与希望。
那个时代生活很困难很艰辛,有时候温饱问题都能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伍蔚中和室友们学习完一回寝室谈论的主要议题就是“吃”,但即便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同学们依然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在困境里没有丝毫懈怠。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科研任务也很多。1958年全国兴起的“消灭麻雀”运动导致农田害虫为患,红薯地里遍地都是“猪儿虫”,学习化学专业的同学们便跟随老师下工厂研制杀虫剂砷酸钙,投入消灭害虫的运动之中。这些有趣生动的学习、科研实践场景深深地印在了伍蔚中的脑海里,给那段苦难岁月增添了希望与快乐。
1961年从内师毕业的伍蔚中被分配到四川通江一个区上的中学教书。由于山区教学设施落后,任教地方缺乏教师,尤其缺乏理科教师,所以伍蔚中当时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他同时教授物理与化学两门课程,还教过数学、农基、工基等课程。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已成为教师的伍蔚中从未放弃学习。他先通过函授课程学习俄语,但因“中苏关系”破裂而终止。后来通过函授课程学习数学,又因遇到“文化大革命”而停滞。“文化大革命”停课时,伍蔚中便抓紧时间自学了电子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又掌握了计算机、单片机等多方面的知识。
伍蔚中的任教经历与当时中国特殊的背景相连,他的经历就是过去50多年中国发展的缩影,代表了无数老资历的教师教学生涯的变化。
内师重游,惊喜万千
伍蔚中谈到,2013年他曾因参加化学系校友为学校赠送感恩碑的揭碑仪式而重回母校。踏上阔别52年的学校,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他被母校的变化所震撼。
回顾母校几十年的变化,内师从资源短缺,规模小,到三校合一,规模扩大,科研成果和图书资料逐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1961年伍蔚中离校时,中文楼还正在修建,如今已经投入使用多年。百步梯旁的化学楼依旧在使用,不过多了很多岁月的痕迹。伍蔚中希望内师的学子们要抓住机会,利用好这些资源,切勿玩物丧志;在学习中,听从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快乐学习;他指出“人的差别总是在8小时之外”,他建议学子们合理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博闻强识,成就更好的自己。
寄语学子慷而慨,心系母校欣且望
对于未来踏上教育行业的学子们,伍蔚中认为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子们应该学会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为自己不断充电,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学校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始,当学子们俯身为师时,育人育德立业立志时,更应言传身教,培育更多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材,赢得桃李满天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母校已在风雨中越发变得强大,伍蔚中表示他对母校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并深切感谢母校对学子们的支持与栽培。母校60华诞在即,伍蔚中预祝内师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向母校致以最真挚的祝福,祝愿母校积累历史的厚蕴,厚积薄发,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对母校新校区的修建,他有一丝担心的不舍,老校区承载着千千万万内师学子大学生涯美好的记忆的地方,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她的消失,但是,他仍感到高兴,表示无论校区新老他对母校的情怀有增无减,希望母校以后会更大、更好、更新、更强。
每个人对母校的情怀是不一样的,伍蔚中对母校的情怀有思念,而更多的是传承,他汲取了母校教书育人的精神,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知识,甘愿默默为师50余载,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