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谢雯雯)
35年前,他毕业于内江师专。3年的学习经历,艰苦而又快乐。恩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技在手,占尽风流;同学互帮互助,一颗热心,质朴无华。他说“文化大革命”10年,于他们那一代人既是磨炼亦是机遇。他就是四川空分集团技工学校工程师、四川省优秀教师、数学1977级校友杨昌雄,让我们一同领略他“千帆过尽,笑看风云”的境界。
历经磨难向春风
这是一批多灾多难的人,他们经历过饥荒、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停止高考。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一批人,1977级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杨昌雄感慨道:“那是因为当年党中央恢复邓小平工作的英明决策,是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如果没有整个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就没有同学们走进教室、成为大学生的机会,也就没有他们在多年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可能。”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大学的录取率低至极点。来求学的同学大都经历过很多风雨,故而一心一意想读书、求真知。在当时来说,数学专业是最难、最需要苦心钻研的专业。相较于其他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专业的学生娱乐活动的机会较少。理科数学更是晦涩难懂,需要努力钻研,要知其由来、论证说明。由于当时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主要采用的是苏联的教材及教学思维,这对于学习理科数学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由于刚刚恢复高考,教育资金匮乏,在准备工作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就扩大招生。当时的师专很简陋,条件极其艰苦,而且教材严重缺乏。为解决教材缺乏的难题,学校就用钢板、手写蜡纸来刻印教材用于教学,学校老师都帮忙借阅相关切实可用的教材以便学生学习。
杨昌雄谈到,当时是黄崇智老师讲授他们的高等代数课。有一次考试让他印象十分深刻,考试考了四道题,每道题是二十五分,实行百分制。因为当时的考试没有范围,所以复习要相对全面一些,然而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没有考及格。而具有开放性思维的黄老,用“开方乘十”的方法“拯救”了大家,这个“绝招”被当时的同学们传为了一段佳话。这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题目出得有些偏差,相对来说较难。不过,也不得不说当时学校治学的严谨,老师要求的严格。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校读书的大学生很稀少,所以也显得很宝贵,如果外出乘车,人家都会用羡慕的眼光来看待那些知识分子。杨昌雄说道,我们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好在赶上了时候,抓住了机遇,在当时可以说是幸运的,也是快乐的。
纯真的时代,镀金的感情
杨昌雄所在的班级是当时年龄差距最大的一个班,年龄差距达15岁。他们在一起生活,读书,玩耍。就如同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小弟弟、小妹妹。他们感情融洽,生活学习上相互影响。年轻一点的同学可以从年长的同学身上学习生活的经验及做人的道理,所以说这也是一种特别的学习环境。
那时同学们的感情都纯真质朴,杨昌雄回忆到当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吃饭都是国家发的饭票、菜票,一个月也就二十块钱左右。有一些吃不完的同学,就会把饭票、菜票资助给贫困的同学,以贴补其家用。如果有的同学生病了,他们都热心地去帮忙护理。有时,他们一小部分人也会有矛盾,可是大家一说明白,自然就好了,也不会计较什么。那个时候的大家,条件虽然苦了点,可感情是很真实的,就像家人那样。
对于恩师来说,一定要提到“班妈妈”罗淑老师,她是专职班主任老师,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她的管理方法很多,工作也很细致,在学习生活中都悉心教导同学们。杨昌雄也感慨他们当时给“班妈妈”罗老师添了不少乱子,让她操了不少心。记得有一次流感事件,班里有10多人感冒,校医务室就诊水平也不高,几天也不见好转,罗妈妈就非常焦急,心里很是担心。
还有就是陈善我老师,他比较特殊,他比当时那个班里年纪最大的同学的年龄还要小。所以他和同学们的年纪相仿,可以玩到一起去,他经常去同学们的寝室里打打扑克,一起娱乐,大家也都很喜欢他。而年长一点的老师,则比较正统庄重。他们有时也会到寝室走访,问一下课程有没有很难理解的地方,和同学们热心交流探讨。
不能不提到大家敬佩羡慕的对象黄崇智老师,他学识渊博,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他可以左右手同时板书,而且非常流畅。每一次的教导,用他那独特的说话方式,一边读一边解释。同学们对他的每一节课都很期待,他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他的教学让人终身受益。
以前的岁月恬淡无忧,也非常值得回忆。杨昌雄说,他们曾在一个没有修整的“毛坯”坝子上选举投票,规模很大,场面壮观。曾经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和坝坝电影,想着就觉得十分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去沱江里游泳,那时的水面很宽,水也十分清凉。那时候,虽然数学专业的娱乐很少,但是每一次的课外活动都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时间的推移,可以苍老人们的容貌,但不可以减弱人们那份镀金的感情。在2014年,数学1977级校友重回母校举办同学会,这是他们自己发起的同学会,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做前期工作。由于同学们毕业已经33年了,各自的联系方式都不是很清楚,他们就慢慢地收集,可以说是四处打听,一个个地联系。杨昌雄提到,他很早就想为同学们做一个网站,用于联系和交流。无奈的是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可以说这次同学会的顺利举行也圆了杨昌雄的一个愿望。杨昌雄还说,多亏了几位留校任教的老同学,周学文和李伟男等几个人,他们一次次地收集、校对、修改,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得不说这场同学会的成功举办,使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英雄不论出处
在杨昌雄求学时,内师还只是一个专科学校,或许那时的内江师专比不上那些本科名校,可这并不意味着师专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杨昌雄自豪地说道,他们那一届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很多人都从事教育行业,也有些同学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那时候母校的学生可以说比那些所谓的本科名校学生还要优秀。
杨昌雄希望年轻一代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老师的培养,相信自己接受磨炼的价值。“现在的社会是尊重人才,注重能力的。在大学的4年,一定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珍惜时光。在大学中,要学会做人做事。做人是根本,要有原则,做事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年轻就要敢于去拼,赢得自己的选择。”
现在社会的舆论信息纷繁复杂,作为大学生,要明辨是非,坚守自己的原则,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优劣势,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我们要善待知识,努力奋斗,可也不能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要劳逸结合,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英雄不论出处!
“总之,祝福大家都能成为有用之人!”杨昌雄饱含深情地说道。
桃李芬芳遍天下
内师甲子华诞,育人无数,桃李芬芳遍天下。杨昌雄为母校近年来取得的发展与成绩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热切地祝愿母校与时倶进,硕果累累,越办越辉煌。杨昌雄激动地说:“新校区的建设,意味着校园会更加美丽壮观,更好地提升办学的质量和规模,为莘莘学子创建更好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向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学校迈进,培养更多优秀出彩的人才!”
【后记】
杨昌雄说,现在的他快到了退休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年纪大了,就应该安享晚年,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但是,他觉得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要对社会有用。即使自己退休了,也要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有所为,不辜负国家的培养和期望,这在杨昌雄看来是应该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快乐,紧紧裹住灵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之间,方显责任与担当。顶天立地的人才是有力量的、完整的人。杨昌雄始终以大写的姿势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