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世纪回眸:师专事,师专情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6-12-30

(作者:罗蠲兰)

温馨回忆岁月稠,

沱江滚滚东逝流。

内江师专建校史,

艰苦创业涌心头。

一、重逢篇

1999年6月14日,为欢迎刘敦卫①先生偕太太鲍金瓯女士和胡克照②先生分别从南京、成都回母校观光,举行了有限的一天聚会,22位校友相迎。聚会上大家感情激动,句句真实的话语回忆了内江师专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观光的两位校友,东西相距数千里,异地相邀回甜城。1956年,刘先生年仅18岁,胡专家仅是而立之年。37年后的今天,刘已满花甲,胡已是耄耋之年。聚会上,满面春风笑声盈,聚会厅堂多典雅,灯光辉煌分外明。校领导多重视,校长致辞潇洒又热情。越听越兴奋,详尽又动人。母校的几度腾飞、业绩都很鼓舞我们。相聚的22位校友中,几乎都两鬓风霜,但容光焕发,抖擞精神。数10年的教育战线行列中,已是途中的早行之人。有的是教育专家,有的是著名学者,还有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回眸40多年的师专校,在座者都是母校的艰苦创业人。不忘师专的过去并肩战斗的校友们。留念师专事、留念师专情,自由言表,滔滔不绝,好似历史时空的荧屏。

二、创业篇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转瞬已是43个春秋。

1956年秋季校开创。生活艰苦环境闷,交通不便还是二陡坪,这是校内的情形。一片荒山野岭,一片古墓孤坟。江边沙滩卵石混,野渡无人舟自横。创业者,不怕如此困境,雄心壮志,兢兢业业展鹏程。第一期工程未完竣,住宅无归期,道路泥泞。凭着几幢破仓库,凭着工地茅草亭。迎着困难上,坚决按时开校,接待师生进校门。开设三个专业,招收生物、地理、化学九百余人。

1955年5月建校工地才破土,保证1956年开校一年成。省教育厅负责建校总揽,内江文教局承办来执行。基建办公室人少任务紧,工人两三人,干部四五人。办公室有位实干、硬干、苦干、巧干的负责人③。不分上下班,办公睡觉一个门。从未休假,昼夜不停。分工不分任务,不分干部与工人。工程把三关,他的绰号叫黑面人。现场质量很斗硬,从不害怕得罪人。不怕烈日当头晒,不怕风雪遭雨淋。按国家工程规范验收,全面达到优质工程。保证工期,刻不容缓,雷厉风行。学校首要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各部门必须围绕中心去执行。先教学、后生活,深入各科室部门。先治坡,后治窝,学习大寨精神。领导提出要求,全校教职员工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责任明确,教学第一线,保障供应是后勤。后勤责任重大,行使自己的神圣责任而感光荣。确保教学工作的一切供应,总揽全校的衣食住行。供不应求邻里寻,向内高借出两间教学办公室,吃住一道门。

学生床不分年龄上下住,一个寝室把人住。学生食堂搭伙,8人围一群,站着把饭吃。用水供不上,吃着二浑水。没有水缸装,储在洗脸盆。学生用水更加紧,三十临工河里运,一天到晚不停歇。江边去洗脸,提水共沐浴。寝室备一小木桶,环境卫生轮流值。衣箱做枕头,蚊帐当房门,更衣须&小心,互相防外人。若有人闯来,先喊报告声,征得许可方进门。学生食堂师只一个,一到吃饭人挤人。稍有不慎饭打倒,谨防菜汤烫伤人。教师餐厅更事俭省,进餐人数二百零。临时工棚篾席钉,四方无壁任意行。大鸣大放有力映证此情形,上联“四大皆空,饭桌上不分你我”,下联“两头是路,吃完后各奔程”。工棚里上课,风雨同舟,外面下雨屋内湿。基建正施工,道路未定型,全是泥飞路,又溜又滑还不平,坡坎陡得很,相互携手方前行。学校人员的特点,大都是斯文人。坡陡上不去,下坎欲断魂。若是下了雨,好似雪山顶上人。市内无电来供应,自己发电保照明。学校规划用地13.33公顷,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始建成。校园宽、电力小,白天晚上难分匀。用电事先安排好,无法满足蜡烛来帮忙。教学器材全国订,一时难满教学进程。生物科需用的鲜活动物等,还要采集标本自制模型。地理科的测量器具,还有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待派上用场来运行。化学科玻璃器皿、白金坩埚、化学试剂缺一都不行,实验楼设备唯有每人一台显微镜和分析天平。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全国进,每天进货无库存。堆在工棚里,防晒、防盗、防雨淋。学生上课缺书本,教师按大纲自编自写自发行。图书资料、报纸杂志数千份,书籍无法分类上架存。基建材料用品,全是计划调拨无后门。工程不能延期竣,自办水泥厂找窍门。运输特困难,全靠人工木船来运行。火车运来的物品,到达牌楼坝站④就完成。运回学校全靠搬运工,肩挑背磨全步行。大件运输很吃劲,夹杠抬起大街行。小件物品最难整,若有损失追究责任人。紧跟搬运走,战术就是人跟人。牌楼坝运到师专校,按15华里计费算行程,坡坎梯步另外加里程。川流不息地运输,仔细验收方入库。这样的后勤工作者,围着中心任务坚决去完成。

1957年二期工程本该顺,偏偏遇上夏洪暴涨淹西门⑤,秋雨连绵无止境,机砖机瓦雨水淋。为保工期,使用柴烘火烤,昼夜不停人难熬。水运物资一靠岸,卸货节约未雇人。师生员工自搬运,手传方式人挨人,有的手磨破,有的手起茧,有的出血泡,从未打针防感染,只用红药碘酒擦一层。搬运物资常冒寒风细雨,有时还要摸黑进行。夜里搬运物资,全靠纤藤火把来照明。有时物资数量大,搬到凌晨才完成。此项全尽义务,从未有分文的补助。学校劳动多,校内分三类:生活、农场和基建,校外大战三秋援农民。校园绿化任务硬,划片包干包成林。勤工俭学大跃进,大炼钢铁把课停。学校内部通宵整,校外越溪⑥大本营。肖波⑦带队打头阵,率领学生百余人。我也去炼钢,不懂技术搞后勤。师生们通宵达旦扯风箱,花眉黑脸鸡脚神,搞好生活我责任,蔬菜一点未沾唇。时间大约三个月,地委批准回校门。身体已经瘦得很,实话实说挨批评。

三、环境篇

学校建在沱江左岸的魏家冲,上邻内高,下抵古西林。横渡沱江北渡口,穿过大洲坝,跨过若虹桥落魂桥)⑧方到古西门。没有过河桥,汽车无路走,架车无路行,自行车反而骑人。休闲时间进城购物,步行到北渡,乘舟渡水始进城,交通往来无保证,学校一只木船搞不赢。江边小道仅有脚板印,斜坡陡坎常摔人。本是百年纤夫道,河沙卵石乱石群。垅沙乱石滑得很,一不小心水中行。栽跟打斗难走稳,人多拥挤只单行。北渡起岸大洲坝,一片沙洲芦苇林。洪水一过无路影,污泥浊水臭难闻。荒州本是抗日时期小型飞机加油点,芦苇茂密幽深,常常出奇闻。稀奇古怪龙门阵,暗藏不少嫖、赌、偷、扒、抢等坏人。如果进城去办事,黄昏之后不敢单独行。若要保安全,需约三几人。

这样的环境,从未计较个人。同志们打趣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这根天平秤,还应学习南泥湾精神。”一个革命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牺牲精神。在我们身边鼓舞斗志的还有“红岩”中的先烈们。创建师专艰苦拼搏进取,是我们校友的座右铭。政治空气好,思想也单纯。核心是有一个好的党委领导层。干部队伍是全专区精挑的优秀尖子,对党的事业一片忠诚。教师队伍是在省内挑选的精通专业的专家们。师专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快速前进,靠坚持政治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精神,学术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曾经有过跟着感觉走,造成不少的曲折倒行。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磨炼了干部意志,也是培养干部成长的过程。成绩是勤劳的结晶,光荣由血液所凝成。这样的环境,培养造就了不少优秀的接班人。

四、文化篇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领导一面鼓励师生员工艰苦创业拼搏奋进,但也没有忽略“劳逸结合”的精神。注意保持革命者工作干劲,开展多种文体活动,提高师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当时内江城电影院放映内容单调,场次也少得很,喜欢川戏曲艺的是少数人。进城看戏多数同志不适应,乘船过江又不方便同志们。工会团委学生会,组织活动为我们。工会团委发号令,文体委员会立即组成。舞蹈歌咏棋牌等,自编自演师生们。内容健康,形式高雅,完全符合精神文明。团委策划,既是活动的设计人,也是参与人。

形成良好风气,融洽了师生感情。校内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校外义务演事出受好评。寒暑假外出工厂农村义演,都很受欢迎。周六举办各种晚会,会场总是挤满人。这些成绩的取得,不能忘记团委的负责人⑨。他对工作一贯认真,对同志一贯热情。他做到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输送了不少党的可靠接班人。

五、成长篇

丁丁点点,琐琐碎碎,不忘师专的创校者们。如此艰辛的创业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饱满热情。校友们没有觉得苦,反而自豪光荣。从未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哪个怨天尤人。校友们的苦挣,美丽的校园十分吸引人。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欢歌笑语,爽朗快乐的年轻人。一位语文科的年轻教师,抄了一副对联,描绘当时情景,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回忆三年的勤奋,学校有了一个雏形。全校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干劲那么大,靠的是党的方针正,可贵的是还有一批干部群。团结校内一千多师生员工众志成城。作风正派,敢于正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志们之间求同存异,从未背后议论他人。工作上遇苦难处,再曲折也要共同前行。见困难就上,遇荣誉就让,总把温暖送他人。全校干群师生中,能实事求是解决大凡小事,对工作负责,对党忠诚。同志们亲密无间,堂堂正正做人。为了后来的内江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三年内教学走向正轨的征程,不知埋没了多少无私奉献的校友们。

三年内还默默无声地创建了一个幽静环境,美丽的校园林。一片片试验田地的农作物长得十分茂盛。一丛丛果园竹林,柠檬、柑橘、香蕉香喷喷。到处是绿草茵茵,花木喜人。以乔木为主的园林绿化衬托出建筑物的不同类型,校园仿佛就是一座绿城。竹林造就好风光,高风亮节,象征一代一代的领导者和师生们。苦战三年,改变了魏家冲,形成了一个喧嚣繁华的文化城。文化城里不仅有大专学科,还有附中的弟妹们。高矗的几幢楼房映现在青山绿林中。从此后荒山群墓无踪影,三湾两冲的园林绿地很迷人,沱江中的倒影仿佛是个翡翠雕城。

制度很严明,管理斗硬行。1958年省绿委召开绿化工作会议,学校派人去出席⑩,撰有一论文交流,题目是《三年改变魏家冲,靠科学绿化园林》,受到与会者好评。省绿委表彰我校为“全省高等学校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内江专署也嘉奖为全市第一名,红头文件榜上留美名,发有奖品,还留下荣誉来证明。成果被肯定,都是领导重视,全校师生员工的血汗筑成,特别要感谢生物科的老师们。

三年拼搏奋进,用了一千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一千多个辛苦时辰。迎来了一千多个旭日东升,也送走了一千多个晚霞西沉。填平了多少坑坑洼地,修通了校内水泥大道,筑起了一个大操坪。

六、坎坷篇

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成绩的取得,是校友们的奉献,是集体的光荣。体会是“必须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齐心协力全面上阵,教学科研管理与后勤。”缺少一条腿,会一事无成。业绩显著,获省教厅表彰,社会各界好评。张秀熟厅长重视内江教育事业发展,多次来校察巡。决定1958年秋,将“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新校名。同时,中央提出教育要革命,发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满足经济建设和适应社会需求,再增设数学、语文两专业。1959年5月省二届人委会决定,教育部核准,纳入内江工业专科学校,成立“内江专科学校”作为新校名。以适应“调整巩固”方针和教育生存。领导体制也发生变更,由省教厅与内江专署双重领导,加强内江领导责任。

I960年秋,简阳农师农学专业也并入,增设三个农科专业。学生人数已达1034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大举校办厂势在必行。机械厂、硫酸厂、教具厂、农场等围绕各科专业进行。1961年增设体育、外语班,学生达1058名。生源中,一部分是中专毕业的优等生,一部分是全国统招的榜上生,再一部分是中学毕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几名。学校越办越盛,蒸蒸日上,硬是红火,好似开水沸腾。这当中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不知为何事,百姓怎知情。

好景时光遇不幸,美好的办学愿望,蒙上了阴影一层。1961年3月份,蒸蒸日上的学校开始降温,压缩回乡学生203人。师生员工心吃紧,但顾大局,响应号召,硬着头皮去执行。回乡学生卷起被子,背着书包,回到农村大家庭。一心想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担大任,万万没想到学不究,事不成。虽然有点抱怨语,总的来说还是乖乖回家当农民,临行时,师生咽喉梗,洒泪告别师生情。

七、并行篇

1962年3月,内江专署根据省委决定,宣布撤销“内江专科学校”。停办措施省委定,教师工作省安排,干部员工内江自己搁平。部分学生按专业对师口安置,其中又有206人回家当农民。城镇学生由内江安插在相关单位或其事他部门。学校的工人照此精神去安定,也有少数回家当农民。大方向已东西北中,各自奔前程。留下一批骨干和教职员工,组建内江专区教师进修校,恢复“内江教育干校”。教育干校原设禆木镇,后迁回新居桐梓坝。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齐上阵,同吃同住一个门。

专科学校财产省委定,内江专署照此文件去执行。部分财产调拨给省内大专院校,部分拨给内江中小学,所有调拨财产不收分文。仪器设施、图书资料、文书档案移交行干校,日用家具由行干校代为保管。确保行干校招收600学员的教学设施用品,满足100名教师的生活家具。专科校产土地和园林设施交川统校,移交手续很谨慎,留守组织仅有六七人。调拨移交详细彻底,做到了分毫无损,点滴无存。留守人员可以说一声向党保证,屁股一拍,干干净净,两袖清风,未染一尘。我是当时的经办者之一,又是当时的活证人。

临别时,有的流眼泪,有的咽喉梗塞,有的有口难言。当时内江地区六千多万人口,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一刹那化整为零。留下不少后遗症,“文化大革命”时期接待不赢。大多数人问题解决了,个别问题棘手又烫人。有的为待遇,有的为文凭。有些问题无法查证,有的找不出可靠的依据,也找不到证人。时间久,明文未明事,明事未明文。处理拿不稳,政府官员不知情。理又理不清,说也说不明,劳累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接待者和老师专的办事人。1956年至1962年时间虽很近,经过漫长回忆,哪个说得明。

而今母校是联络点,刘、罗二人是我的联络人,既是师专的活字典,也是校友返校的向导人,还是我们热线电话的服务人。会议上建议回老校址看看旧景,恋恋旧情,看一看旧痕。领导重视,派出专车送。旧貌换新颜,仍是沱江流水绕东门。多少往事勾出深重感情,空回首,谈论纷纭。互相倾听,仔细咨询。东道主是川统校,想了解的事,未找到合适的人。许多老建筑,照样立存,邱家冲老宿舍、两幢教学楼、实验楼还是老模样。数十年风风雨雨,好像无动于衷,凝望着我们。它是老师专人的见证,也是老师专人的心血凝成。历史总归历史,曲折坎坷的往事,难免不动情,绕了一圈,了却了心头愿,异口同声叫了一声:“老师专呀,再见!”

同志们,肺腑之言又展开大讨论,情深意远言之不停。从战略眼光看,由于有行干校和进修校的恢复,才有今天的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前程。

八、变迁篇

1962年组建教师进修校,1963年恢复内江教育干校,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两所学校一起停。教师干部去荣县把“五七干校”进,一面劳动锻炼,一面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理论水平。1971年两校又恢复,军代表进驻学校,调整班子领导人。开办各类学员班,培养造就千余人。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省政府批准,行干校举办内江高师班,省招办统一录取,设中文、数学、物理三专业。同年12月,为适应国家大发展,国务院批准恢复“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全体内师人的一大喜讯,也是内江的特大新闻。

1979年10月,省委行文“内江师专校”领导属省管,干校、进修校两个合并,成立“内江教师进修学院”,重组领导班子,充实调配领导人。原来两校任务各异,现在是分别行动,分别执行,干校和进修校原地不动,保持现状,享受继承。内江师范专科学校以新建为主。桐梓坝连接魏家冲系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新建的母校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至今又走过21载战斗历程。

九、祝福篇

今日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规模,具有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园林式的校貌,实属内江先进水平。今日的师专人,好似沱江浪滚滚,叠浪千层。前进的步伐好似雄鹰展鹏程。一代接一代的精英领导层,高风亮节,玉洁冰心,我们的模范领头人。今天相聚的校友,都是处在已退休或将要退休的年龄。可我们不愿做下一个世纪和下一个千年的遗憾老人。太阳只有一个,永远鲜活。夕阳将隐退,朝阳即将喷薄地平。尽管岁月染白了我们双鬓,可我们一尘不染,我们这一生,不少的坎坷,不少的折腾,倶往矣,潇洒返回母校走一程。

今天的师专,今日的母校。时代的精英们,在这临别分手时,祝“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很快升格为“内江师范学院”的校名。你们就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学院创始人。祝愿母校更加美好繁荣!


注释:

①:刘敦卫,当年生物科教师。

②:胡克照,当年生物科主任,也是创始人。

③:此处的负责人是刘襄笃。

④:牌楼坝站,就是现在的内江东站。

⑤:西门,就是现在的市中医院位置。

⑥:越溪,现在的威远县越溪镇。

⑦:肖波,当年的内江地委副书记兼师专校长。

⑧:若虹桥,就是现在的西门桥。

⑨:当时的团委负责人是刘襄笃。

⑩:当年出席省绿化工作会议的是罗蠲兰。

?:刘、罗二人是刘襄笃、罗淑。


作者简介:

罗蠲兰,男,字绍铭,号蜀兰斋,1929年出生于四川资阳。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原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也是母校开创时期的老校友。1955年秋毕业于内江师范学校,同年分配到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教务处工作,后到总务处工作,协助总务处负责人分管后勤行政工作。1962年内江专科学校撤销,参加专科学校校产移交工作。1963年调内江行干校、内江教师进修校负责行政工作。1964年调内江专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先后担任行政科副科长、科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在工作的同时,参加了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学习,获大专文凭。罗蠲兰同志还承担大量的社会工作,先后担任内江市园林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和内江市诗词研究会理事,《内江兰韵》《内江花卉》主编。


编者按】:本文源自老校友罗蠲兰1999年6月4日参加校友聚会时的发言稿,该稿由本人整理,后经刘襄笃、罗淑、王朝东、王沛霖等同志补充完善。老领导张世定校长阅后表示:“此文写的生活情况属实,可以作为回忆录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