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师者为人 道及论辩——访中文1983级校友李凯

作者:编辑:谢丽春 来源:校地合作处(校友总会办公室) 阅读次数: 日期:2018-06-20

(文/院报记者团  肖贤  包立君  符琼   胡晓 )

 

    每一次回眸,最怀念的还是与同学、老师们在母校度过的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日子。几十年过去,但曾经的那段校园青葱岁月,对曾经留校工作6年,现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博导的李凯校友来讲,似乎仍在昨昔。

 

开荆棘中  历久弥香远


    当李凯提起他在母校读书的日子时,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他对内师的深切怀念。李凯回忆道,那时候的母校还是一所专科院校,条件并不如现在,整个校园只有一栋教学楼,前后还是农田。同学们在简陋的寝室里、在狭窄的 教室里生活学习,条件纵然艰辛,可同学们没有丝毫怨言,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奋斗。
    那时的李凯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西区礼堂。在学校资源条件贫乏的时代,西区礼堂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场所。舞台的木板上,留下了同学们跳舞情的汗水和脚印;礼堂里回响着同学们优美的歌声;偶尔有场电影观看,大家就会欣喜万分;讲座开始,一排排灰色胶椅都布满了学子的身影……西区礼堂里承载的是李凯对欢乐的向往,这是青春留下的烙印,烙在心上,难以磨灭。

 

舂暖桃花风  恩情如海深


    1984年李凯的班主任许立中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宜宾地区珙县、兴文县去考察,这段经历中的点点滴滴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在九丝中学,李凯与他的同学们和那里的师生们同吃同住,并有幸倾听了一位语文教师用四川话吟唱的《朝发白帝城》,几十年过去,那些动人的诗句仍在他耳边回荡。在路途中,他们还编辑油印了一份刊物,李凯也是当时的编辑之一。李凯仍记得当他们一群人到达当时还尚未开发的兴文县天泉洞时,面对狭窄的洞路,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大家互帮互助走了过去,这段大家相互扶持 的岁月和外出中的收获让李凯终生难忘。
内江的冬天即使没有北方的凛冽,也有着南方冬日里特有的阴冷。那时,李凯的家庭并不宽裕,就连一件厚棉衣都无钱购买。寒冬酷寒,人心却暖,学校免费发给李凯一件带着香气的棉衣。就是这件棉衣伴着李凯度过了寒冬,见证了他无数个冬晚的挑灯夜战、白昼的孜孜不倦,陪伴着他度过青春岁月。


风葱郁郁  万古久长青


    李凯谈到那时的内师有着浓浓的学风,在他们那个年代,大学生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所以大学生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大家对前途怀着满满的憧憬。
    虽然大学带给了李凯许多美好、快乐的经历,但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还是略感遗憾。当时的他只顾埋头苦读,很少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的工作也很少参与,锻炼的机会少,导致自己大学毕业走上讲台时都还有些害怕紧张。李凯感慨地说:“如果有机会可以重来,我希望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自己的锻炼,多与社会接触,多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处理 事情的动手能力。”他认为,现在一些大学生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观念是很不好的。在他看来,大学就像个小社会,在大学 中不仅仅要关心理论的学习,更要提高情商,加强自己处事能力的培养。

    李凯提及随着时代变化,大学的学风也有所变化: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对 学习的认识很模糊,觉得读书是为父母而读,为他人而读,没有太大的动 力;二是“读书无用论”在今天有些抬头的趋势,这是造成大学生自身学 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三是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学生就业信心有一定 的打击。
    他从师长的角度建议现在的大学生: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 代,不学习、没有丰富的知识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更难以谈得上个人的发 展,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己给自己加油鼓 劲;二是相信挫折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垫脚石,哪怕现实再残忍也不要因此而放弃努力;三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到专业学习上面,夯实基础,专业知识 学好对以后的就业非常有帮助。


 

祝福且深深  年年益芬芳


    李凯在母校虽然只度过了两年岁月,但时光带不走他在母校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更不会减少他对母校未来的期许。1991年到2000年李凯在内师曾 工作过9年,后来也多次回到内师。李凯说,母校的面貌变化很大,学校发 展也很迅速。每次看到母校取得的这些进步都特别欣慰、高兴。2016年是内 师的60周岁生日,在校庆到来之际,李凯献上了对母校的祝愿:“愿母校培 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祝愿母校发展壮大,祝愿老师们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