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大师兄:用爱将乐观自信传递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5-31

——访生物1956级校友朱浚清

/院报记者团    

光如水,岁月如歌。60年前,他来到内江师院这片土地,见证了建校初期的艰苦岁月。他热爱教师这个行业,将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39年的教师生涯,硕果累累。1962年他当选为资中县第四届人大代表,曾任内江市生物学会理事、资中生物学会理事长,资中县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5年在全国第一个教师节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省级优秀教师。


一米八的高个,腰背挺直,精神抖擞,谈吐清晰,步伐稳健,这些词似乎很难和一个耄耋老人联系起来,但这88岁高龄的老校友朱浚清的常状态。如他已退休20余年,子女孝顺、生活悠然。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朱浚清向记者讲述起了作为我校第一届毕业生的他曾经的故事。


学一年:潜心读书做实验

1949年高中毕业到1950年参加工作,再到1956年进入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生物学专业带干学习,大学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学习上,上课认认真真听讲,下课仔仔细细读资料。在他的回忆里,当时的母校正处于初创期,万事开头难,而他作为母校第一批学子,见证了那段岁月的沧桑。

由于基建任务繁重,加之地段偏僻,学校各方面所具备的条件并不成熟。刚到学校,朱浚清就过上了跟新同学们一起“打地铺”的住宿生活,直到后来,他们才得以搬进上下铺的6人间宿舍。

由于所学专业是偏理科的生物学,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朱浚清回忆:“当时做得最多的是植物类的实验,因为植物来源多、获取便利、成本也比较低,比如光合作用之类的简单实验做得很多。但是相对来说,动物方面的比如解剖之类的实验就很少,硬件条件跟不上,只能往更深的方向钻研书本上的知识。”

在朱浚清的印象中,当时的环境跟如今相比简直大相径庭。朱浚清是大学的学生会委员兼任生活部长,而在他看来,如今社会实践、文艺表演、体育比赛之类的新兴活动,在当时的母校闻所未闻,学生能做的只有学习。“甚至连体育课都没有。”朱浚清说。

后来,由于中学急需生物老师,朱浚清的大学生活只过了一年便匆匆宣告结束。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教师岗位。


教数载:重温旧信忆桃李

1985年9月10日,是全国第一个教师节,朱浚清被评为了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教师,这不仅是对他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工作的完美映证,更是对他30多年从教生涯的最好认可。

作为班主任,朱浚清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以至在多年后,这份浓浓的感情都不曾褪色。

2014年的一次同学聚会,是朱浚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他带的1984届学生回资中举办同学会,热情邀请朱浚清参加,朱浚清欣然前往。在现场,一位学生拿出了30年前的一封旧信当场朗读起来,他说,这是当年他高考落榜心情极度郁闷时,朱老师写给他的,这封信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对他日后的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整封信有半开报纸那么大的篇幅,密密麻麻的字,是朱老师对学生满满的安慰与勉励。

“当他拿出那封信时,我非常吃惊,”朱浚清说:“那信纸早已泛黄,我也早就不记得这件事了,但是他却将它保存得完完整整。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朱浚清说:“我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乐观,自信,并且将之传递给了子女和学生们。


退休之余:笔耕不停爰锻炼

自从退休后,朱俊清仍笔耕不辍,已将各类文稿编辑成《朱俊清文稿集》、《保健养生知识手册》二本册子。他说,在他90岁之前,他打算完成自己的第三本册子——自传,他想要记录下自己的一生。他说,子女们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给他们说太多,因此他想要在晚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写些东西留给后人,用自己的一生的经历来激励子女们,不断进步。

“留钱给子女不重要,留给他们的应该是精神财富。”朱浚清说道。

除了写作,朱浚清晚年生活中尤其重视的,是保健与养生。

从初中起每天坚持锻炼,读书,看报,过有规律的生活,关注养生知识……虽然已经88岁,朱浚清却比一些年龄比他小的人看起来更显年轻。对此,朱浚清笑着回应:“因为我心态好啊,人呐,要时时保持乐观与自信,要习惯顺境与逆境。”朱浚清将他所了解到的养生知识统统编写成文,只为了给后辈留下更多的宝贵知识和财富。

“从事普教工作39年,深受学生的爱戴和领导和同事的普遍赞誉,四个子女如今也事业有成,小女儿和女婿均在内江师院工作,耄耋之年仍身体康健,我的晚年生活很安稳,很幸福。”朱浚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