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何 欣)
顺着我们熟悉的百步梯向上,在热闹的山顶球场的对面我们可以看见一块安静的青色石碑,“感恩母校”四个有力的红色大字,散发着一种庄严与温情。这块石碑,是以乔跃海为代表的1961级和1960级学生对母校与老师的感恩。在采访时乔跃海反复提到感恩母校,难忘师生情。我们不难听出,在他的言语中,有着对学校发展的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往昔风采今愈盛
乔跃海,化学1961级校友,毕业后到四川乐至区委工作,曾任乐至县县长,安岳县县委书记,内江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内江地委副书记、内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说:“我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而感到高兴。”现在的内江师范学院确实成长了太多。现在是铺着塑胶的山顶球场,在以前还是非常简陋的沙坝球场,在细碎的沙子上,乔跃海和他的同学们挥洒着汗水,张扬着青春的活力。在鞋底与细沙的摩擦中,他们在跑道上奔跑着。他们就在这里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素质。他们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看书、看笑话、讲故事,虽然网络不发达,他们的生活却有滋有味儿,丰富而充实。乔跃海对我们说那时候的学校有着幽静而美丽的林荫小道,他们的一大乐趣就是“穿林子绕小道”。学习之余漫步在林荫小道间,看着驳杂的树荫,路边还有供学生学习的小园子。那时候的学校有着乡村般的美丽,在这样安静而美丽的环境下学习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在甜城内江文化氛围的渲染下,内江师范学院越来越美丽了。乔跃海动情地说:“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我们的母校更美丽啦!”沱江在缓缓地流淌着,甜城湖畔,大千书画乡。内江与沱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像乔跃海和内江师范学院一样。在他的主持下,1961级和1960级的同学将请名家雕刻的石碑立在百步梯边,替他们守护着母校,替他们看着母校发展越来越好。
昔日师生情难忘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不只是帮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其他方面也给了我们诸多影响。在提起恩师时,乔跃海说:“入校时最难忘的就是师生情。”毕国程和冯小芳两位恩师对大家无微不至的关照,让乔跃海觉得他们“亲如父母”。那时候的母校还在发展之中,他们的学习条件算不上好,恩师在了解他们寝室的灯不亮后,立马想办法让他们能在明亮的环境下学习。那时候的寝室周围十分嘈杂,噪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在恩师的奔走下,他们才得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
乔跃海来自农村,恩师特别关心他的学习,关心他的进步。“恩师时刻关注着我们的思想,培养我们入党,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关心着我们的进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全心全意地帮助解决,简直是亲如父母。”
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移着,曾经的懵懂少年已经被时间打磨得臻于完美,恩师对乔跃海的关怀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沉淀了下来,就像那美酒般愈久愈醇,愈久愈香。乔跃海说,“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成长的培养,我们永远都怀念在心中。”小树苗在老师的指引下,已长成参天大树,立在山顶球场的石碑,是乔跃海对老师和母校表达的感恩之情。
薪火相传展未来
原来几千人的学校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子。作为化学科的老学长,乔跃海感慨道,现在学的和我们以前学的东西都有所不同了,以前学习的化学是非常全面的,工业化学、农业化学、分期化学都有。现在的化学科增添了许多与时代相接的东西。感慨之余乔跃海说:“希望我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高科技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做出杰出的贡献。”
内江师范学院马上就要迎来60华诞,60年的风风雨雨,60年的育人成材,60年的明德博学,60年的笃行创新。在谈到新校区建设时,乔跃海笑着说道:“我们原来学习生活的地方将变得更美了,变得更高大了,我们学校更漂亮了。祝愿母校越办越好,越办越强,越办越有生命力,慢慢成为名校。”
6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江师范学院就像一位年长的老师一般,教书育人60年,早已“桃李罗堂前,榆柳屋后檐”,昔日的莘莘学子都已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而乔跃海始终铭记母校的恩情,将在母校所学运用到了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他说,虽逾古稀,但他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