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专创业史回忆小唱
(作者:罗竟夫)
前言
2016年,父亲愈加老迈与衰弱,几乎不能与人交流。端午节前突然接到父亲当年同事,内江师专原校办主任刘襄笃的电话,要我代父亲修改一份关于内江师专建校初期的回忆录,以应建校60年纪念之需。
读罢掩卷,深为父辈的创业精神所动。回忆录我没有改,最后还是由刘襄笃老主任完成(即本书收录的〈世纪回眸:师专事,师专情〉)。但我想,此精神弥足珍贵,堪称史诗,遂用“道情”以歌之。
第一章 苦与乐
【白】
父亲是1955年来到内江师专的前身四川省内江初中师资训练班的。5月建校工地刚破土,9月父亲便到学校所在地魏家冲报到,先后在教务科、基建办、总务科工作。
【唱】
魏家冲,二斗坪,拓荒山,住草亭;愿兴庠序汉安幸。
设施落后工期紧,干劲冲天夜不停,三关严把鲁班镜。
只一年,开门办学,设三科,培育园丁。
水泥钢,设备仪,苦无车,靠人移;物资都在东站挤。
闯滩逆水十余里,杠举绳拉掉层皮,纤夫号子西林碧。
贵重物,专人看护,入库存,不爽毫厘。
五七年,暴雨秋,漫西门,没大洲;怒涛拍岸犹奔兽。
物资不到工期候,壮志雄心莫展筹,绵绵阴雨心凉透。
淋湿了,砖瓦木材,吹翻了,工地箢箕。
暴洪消,展眉愁,物资船,一艘艘;建材到岸须挪走。
肩挨肩并手传手,队队师生到码头,卷起裤腿拉衣袖。
点火把,人声如吼,到凌晨,惊了沙鸥。
教职员,情正殷,办教具,费苦心;器物匮少自疏困。
教材不足油墨印,标本无着野地寻,啧啧艺术奇珍品。
摆得正,天平砝码,测得出,地理天文。
办后勤,住吃行,苦生活,简陋因;食堂教室篾席钉。
爬坡上坎崎岖径,电力稀微秉烛明,江中挑水供濡饮。
上课时,五方漏雨,吃饭时,八个一拼。
教学忙,劳动多,也读书,也干活;勤工俭学苦中乐。
食堂搭手执藤撮,工地打杂晃筛箩,三秋大战忙收获。
大炼钢,越溪错愕,建高炉,砍树烧锅。
作人师,养素质,既工作,也休息,文体活动调劳逸。
自编自舞自排戏,赛球赛歌赛友谊,琴棋书画增情趣。
校工会,职工棉袄,校团委,朝气旌旗!
五八年,校建成,望新楼,北水横;青山郭外大学鼎。
农场校舍多齐整,教育科研众志呈,宏图待展朝阳晟。
教师爱,沉于学问,校园情,尽在书声。
第二章 痛与梦
【白】
1962年3月,内江专科学校撤销,留下部分骨干组建了内江教师进修学校,恢复合并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址选在桐梓坝,原校址划拨省统计校。
父亲也在两校合并后离开了桐梓坝……
【唱】
六一年,转困难,纵三春,料峭寒;学生两百被遣返。
中专已有盛食碗,个别学优入大专,未及毕业生路断。
更有些,来诸高二,校门出,之向谁边!
道困难,究根源,大跃进,隐肇端;天灾人祸农减产。
主食副食供弗济,营养师生十不全,潲缸拣食遭批判。
自稼穑,栽粮种菜,自开荒,南泥新湾。
六二年,更困难,倒梧桐,凤凰寒;学校一拍四下散。
教师倒是省厅遣,学子只得家乡还,举国动荡无完卵。
进修校,留下骨干,火星星,但等燎原。
第三章 情与爱
【白】
父亲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一直关注学校的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两校建立高师班,12月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成立,与内江教育进修学校两校并存。
1979年两校独立办学。
【唱】
忆童年,父子牵,大年中,跨水湾;魏家冲上故园恋。
绿径悠悠人已去,红楼幢幢树参天,流连指点尤羁绊。
忍回头,鹭澜洞外,物今非,昨日校园。
六六年,两校关,五.七校,乡下搬;“文化革命”添凄婉。
风吹雨打丝未断,高考恢复续旧弦,高师兴办逢拨乱。
桐梓坝,得偿夙愿,建师专,破镜重圆!
校友逢,九九年,访师专,势燎原;十个系科人过万。
指将日待升学院,川统校园把家还,别来故地无恙见。
抚草木,交集百感,叹韶华,汇入师专!
大国兴,教育根,教育根,师范人;百年伟业千秋炳。
一沟一坎含愿景,一步一莲动芳春,兴庠切切天地印!
桐梓木,琴瑟之本,奏大音,师范之魂!
后记
中秋节前,刘襄笃老主任通知此文即将付梓,嘱我修改定稿。此时父亲已经故去,且从老主任处得知,目前建校初期的老同志只剩二十余位,多有重病,最近也另有一位前辈故去。
此文不工,然心倍恭。9月7日是交稿之日,恰是父亲七七日满,心中念道:伏维乞读,尚繪。
作者简介:
罗竟夫(原名罗忠),男,内江师专中文1989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现在内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