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俊林)
建校60周年将至,应学校之约,提笔写些文字,以凑凑热闹,敲敲边鼓,添添喜庆,增增欢乐。
一、往事值得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1979年11月,几经周折,在张世定校长等的支持下,我如愿以偿携妇将雏前来内江师专中文系工作。当时满头黑发,而今两鬓斑白,在沱江拐弯(原由北向南流到此处改道由西向东)环抱的桐梓坝定居37年,见证了三桥、四桥、东桐路、大千路、兰桂大道的修造和兴建,经历了学校从师范专科到师院本科的改革和发展。
我这一辈子与书有不解之缘,印在纸上的文字庄严而神秘,对我有特殊的吸引力。我从小就酷爱读书,长大执着地教书,到老仍不忘著书。自以为平生最大乐趣是:有书在手,忘却忧愁;教书写书,孜孜以求。到桐梓坝后,我坚守教学岗位,干了近30年。在为中文系历届学生主讲“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史”等课程的同时,为美术系头几届学生开设了中国美术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复合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008年7月退休后,我南来北往,或在儿子家,或在女儿家暂住一段时间,就又回到学校空巢。儿女们都笑话我有“桐梓坝情结”,似乎一往情深,很难解脱。我理直气壮地回答:其实“空巢”并不空,常常有熟悉的同事和校友们来访,人际交往圈可比你们那里密切些。我与两三位邻居平时黄昏散步,夏日沱江畅游,已形成习惯。在大千园坡道、沱江边栈桥、校园林荫路上边走边谈,议古论今,说公言私,优哉游哉,逍遥自得。老实说,对自己后半生选择了教书育人岗位,在桐梓坝安居乐业,我无怨无悔,欣喜欣慰。
记得初到桐梓坝,曾写诗《答友人》:“许身文学已痴愚,何又执意好为师?长征举步察陋习,内伤疗治待良医;照耀灵台需明烛,锻炼利器靠母机。笑育新材建大厦,岂惜一己化春泥!”在高校执教多年退休后,文学院领导仍不时邀请本人作学术讲座,让余热发挥。能重返讲台,我总是兴奋不已,特录《水调歌头?七十自况》以一斑而窥全豹:“已屈古稀岁,未改是顽童。本性率真自然,欢笑出心中。或与友朋歌舞,或与孙辈嬉戏,天马梦行空,最喜南窗下,文史哲打通。探古今,察中外,趣无穷。淡薄名利,浩然气乘快哉风。随遇而安常泰,随缘自适常乐,此理我认同,青山看不厌,高唱夕阳红。”
二、喜看校友成才,珍重校友反馈
教育,是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全球的共同利益,引领、指导、推动和促进一届届学子健康成长成才,是学校和教师的首要任务、神圣职责。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是辛勤耕作、浇灌的每一位园丁的殷切希望、愿景。退休前后,我常有机会到校外出差、讲学或旅游观光。所到之处,昔日的学生往往闻风而动,热情迎接,叙旧谈心,笑语欢歌。这是身为教师最好的享受,光荣与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对如此厚爱厚待,曾作《读杜牧〈遣怀〉步其韵反其意而用之》:“十年一觉强国梦,赢得教书育人名。喜看桃李结硕果,新叶后浪踏歌行。”
是啊,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催陈叶。在与一届届校友们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一代更比一代强,为之兴奋不已。2013年,内江师院深圳校友会成立,其秘书长陈雪荞写绝句记感:“师院学子走鹏城,深扎各行忙打拼。心系母校来相聚,相隔数年亦有情。”她用手机短信发给我,我当即奉和一首以表达祝贺之意:“桃李花开香鹏城,万里多赢缘爱拼。今朝欢聚互给力,硕果回应母校情。”
我校的“桃李”堪称“满天下”!就个人而言与校友们见面畅谈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更喜欢参加他们的同学会活动,几乎每有邀请,必定出师席。好在当今通信发达,手写书信稀少,手机短信频发。有时情动于中,师事生间互相唱酬,或予点赞:“逸性难移,电波频流。爱徒明慧,薪火永留。”或发感慨:“金桂飘香又中秋,诗电往来散离愁。翅硬飞高乃幸事,空巢频梦同远游。”或明心迹:“桃李频频拜,接读心花开,年华垂垂老,马蹄得得来。青山赏妩媚,夕阳喜徘徊。但愿身长健,潇洒涤尘埃。”(《甲午春节感赋》)
据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我发现:毕业后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越是发展顺利的校友越是怀念母校,尊重师长;相对于校系领导和一般职工,班主任,授课老师,有过交往的管理者更被校友们回忆、惦记、挂念。
我有缘有幸担任过我校首届本科班中文1998级1班的班主任,并为他们讲授“中国文学史”(必修课)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韵文研究”两门选修课。本人与该班65名同学四年多的相处,亲如家人,师生情谊深厚持久。他们毕业后,有的读硕读博,有的在教育岗位,有的在党政部门,有的为公司打工,也有自己经商办企业的。仅在成都市工作的就有20多位,每逢我有事去成都或途经成都,他们都趁机欢聚为我接风洗尘或把酒饯行,倍感亲切。2012年夏天,这个班的大部分同学回到母校举行离校十周年纪念活动,我填写了《江城子?中文98(1)班毕业十周年聚会感赋》:“十年发展不寻常,挑重担,成栋梁。今朝欢聚,把酒话沧桑。为报栽培回母校,忆往昔,祝辉煌。劝君频发少年狂,遇坎坷,又何妨?笑迎风雨,胸胆更开张!当临绝顶众山小,路修远,气昂扬。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刚学着玩微信,他们就把我拉进了他们的群。这个群欢腾闹热,信息快捷,内容丰富,乐趣多多,让我多了平台,少了阻碍;长了知识,开了眼界……
通过见面交谈、电话沟通、书函往来等渠道,现在又加上频刷短信、微信,从中可以获得校友们关于求学、办学、教学、治学方面的许多反馈意见和建议。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有真知灼见,弥足珍贵,很有必要认真地、全面地予以梳理和总结,必将有助于、有利于我校今后的发展改革,从而办出特色,办成名校。这里,仅仅根据本人从历届校友特别是从中文1998(1)班的校友那里搜集到的若干反馈信息及其所引发的自己的震动、觉醒、感悟,先谈两点,以抛砖引玉。
第一,我校是师范院校,师范性是我校的真正特色和突出优势。我们要守正创新,不宜舍本逐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毫无疑问,学高身正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然而,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惦念,最能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呢?校友们的反馈大同小异,在他们的心目中:平庸的教师照本宣科;优秀的教师释疑启智;卓越的教师激扬生命;伟大的教师唤醒灵魂。他们印象最深、视为楷模、终身受益的是那些富于激情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国以才立,校以人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需求和未来的愿景,都在启迪、昭示、鼓舞我们: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必要,非常紧迫、急切!这项根本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第二,是学以修为、学以致用并重。同我经常来往、密切接触的不少校友们,都能知无不言,畅所欲言。我们议论较多的一个焦点话题是:你认为大学期间最为受益的环节是什么?他们坦率地说出种种看法和想法。稍加梳理,可以发现校友们倾向于这个排序:校外实习与社会活动;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课堂教学;课外自学……
我以为这个排序亟待办学者、求学者、教学者、治学者从各自的层面、角度认真关注与探究、深思与反思,力求做深意味、做实细节、做足过程、做出成效,以彰显我校特色。有感于当下人们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成绩、是结果,而忽视了细节和过程,忽视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因此,面临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和挑战,很有必要特别强调:读书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各方面的现实存在,必须做实细节,做足过程,既是个人行为,更需集体努力。
三、创建诗意校园,永葆校园诗意
岁月如歌,记录、抒写如歌的岁月,乃是人生一大乐事。需要说明并阐发的是:我在前面写往事和校友时所引用的自己的打油诗句,大多被收集到《鹤鸣流韵》中。《鹤鸣流韵》是我校离退休党总支编辑出版的一本诗词集,这是该总支于去年所做的特大好事之一,很值得一提。正如这本诗词集的“前言”强调: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受《诗经》滋养而最善于诗意表达的民族”,“‘诗意地活着’不仅关涉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更表征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内涵”,“只要您有一颗健康的心,即使在非常糟糕的境地,也能够组合出许多幸福的元素。”在“后记”里特推荐十个诗词美文站点,劝导:“即使您不作诗,每天阅读一首好诗、好词?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因为好诗如酒,令人陶醉;好诗如茶,满口留香。”师该书初衷主要是“既呈现离退休老先生这个群体既有的生活故事和丰满的精事神状态,同时又以此为导向建立一个小平台,引导更多的老专家、老领导集?中精力去享受岁月的快乐记忆,把既有年轮中的那些美好元素以诗词这样精练的语言呈现给身边的朋友,把自己的黄金晚年经营得如诗如画,把自己幸福的日子过得像一首散文诗那样令人陶醉”。
《鹤鸣流韵》编辑者的上述文字深得我心,所以乐意大段摘录。并想由此指出,这本诗词集问世后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编辑者的“初衷”!且不说其传播广泛、反应良好,这一校园文化的亮点,提高了内江师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在这里,更想借此阐明:《鹤鸣流韵》适当地折射出我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恰当地反映了我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从而能增强我们创建诗意校园的决心和永葆校园诗意的信心。
青春如诗,欢度、展现如诗的青春,乃是校友们刻骨铭心的记忆。青春是诗歌的时期,诗歌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的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诗。诗歌让我们感动、升华。有美好的梦想,有浪漫的情怀,有活跃的心灵,我们就需要诗歌。所谓诗意,就是诗人用艺术的方式对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就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就是一种把现实生活中的琐碎的情绪升华为美妙感情的过程。诗意不能光停滞在口头和幻想中,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实践,需要一颗火热的心,一双明亮的眼去感知、去发现、去捕捉那让我们快乐的瞬间,努力把本来平凡、平淡、平庸的生活过得生机勃发、生动活泼、生意盎然,充满乐趣与美感。
一位德国哲学家强调:“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的确,人应该“拥有诗意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大学校园既不是闭门读书的象牙之塔,也不是嘈杂叫卖的农贸市场,而是诗意盎然的学习场所。诗言志,这里的人群志向高远、有志竟成;词缘情,这里的人群情谊深厚,情投意合。我由衷赞美桐梓坝这块热土,它一直与时倶进,在党和国家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欣欣向荣。从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曲折探索(1956—1978年),发展到三校(师专、教院、艺体师范)分立的负重自强、夯实基础(1979—1999年),进而升本建院、实现跨越(2000—至今)。历时性地考察,诗意无比浓郁,令人留恋回味;共时性地审视,诗意无限芬芳,让人陶醉着迷。今日的内江师院校园,到处充盈着诗情画意: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年教工如日中天;老年师长余霞满天;各个年龄段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栖居在桐梓坝这块热土上的师生员工尽管有不同的兴奋点、闪光点,然而我们都共振共鸣着同一个心声: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学习!
我以为,身为教工、师长,应当在善于引领莘莘学子“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的同时,还要妙于指导他们“修身修性,达至诗意的生活”。如果说理性的督促主要落实在第一课堂的教学里去求真向善,那么,诗意的启发则大多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发现美、热爱美、享受美。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全面发展的辐射源;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体现着“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我曾经荣幸地担任过一鸣诗社、文笔协会等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应邀在全校或中文系或社团里作关于美学美育、文艺欣赏、诗仙李白、文豪苏东坡、中华吟诵文化等专题学术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得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同学交流互动,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有趣的是,我曾经多次遇到过一些叫不出名字、记不清相貌的校友,他们主动前来致意,说是感谢我的点拨和启发;本人曾笑问为何这样说,原来是在上述活动中听过我的发言或讲解。这情景让我特别开心开怀,洋溢着成就感。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俊杰辈出,代有创新。喜看今日之桐梓坝,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灵动活泼,成效卓著,受到众多媒体的点赞、传扬,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表彰。适值我们内江师范学院花甲耳顺之年,坚信在聆听众多声音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凝心聚力,全校师生员工定能更加自觉地创建诗意的校园,乐享诗意的人生;并且不断地把“诗意”的种子撒向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群,从而走出盆地、走出国门,让“诗意”的种子扎根发芽、枝盛叶茂、开花结果、兴旺发达!
作者简介:
胡俊林,男,1942年出生,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美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美学学会理事。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工作期间,能尽快适应并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多次获得表彰。1978年被选为安岳县群英会代表并获奖。调入内江师专后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教学质量奖。1983—1992年任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文明建设领导组组长,学校从1986年起连续被内江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获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主讲“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史”等课程,深受历届学生、学员好评,先后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2001)、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学奖(1994)、文科优秀教案奖(1996)等。所参与的“中国古代文学”重点课程建设1997年获校一等奖,所指导的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所管理的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多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在高等院校执教20余年来,一直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抓紧科研促教学,在美学美育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上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其中有些论文曾在国内、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交流。参编《美学辞典》《美育词典》《文艺美学论集》《巴蜀文化大典》《古文名著串讲评析.史传篇》《内江百科全书》等;主编《中学美育读本》《中国古典小说集粹.明代卷》等;点校《先秦文举要》;撰著《姜张词传》《永嘉四灵暨江湖派诗传》;发表论文《青年与美育初探》《谈苏轼诗书画交融》等30余篇。《青年与美学初探》收入《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谈苏轼诗书画交融》于2001年6月在全国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永嘉四灵暨江湖派诗传》《姜张词传》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决定在其数据库、网络和电子产品中独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