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报记者团 张莫愁)
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即凡是志向不坚定者,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做一个坚定的有志者是极为重要的,而志向的高远也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但一切终究要落实在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里。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有理想、脚踏实地的数学1982级校友钟玉泉。
初到内师,梦的起点
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上大学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对于30多年前的钟玉泉来说也是如此。初到内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氛围,全新的生活。而正是因为内师各个方面的“好”,才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了对自我提升的要求。
在内师的3年中,最让钟玉泉感到难忘的就是大一下学期发生的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那一年,刚好遇上教学改革,课程教授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些调整,而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数学分析”这一课程。大一下学期的“数学分析”课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开始,老师把专业成绩优秀的一部分学生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一个学习研究小组,在这个小组内,所有问题都由组员讨论交流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只是在某些时候起个辅助作用。一学期下来,效果出乎意料得好,而作为组长的钟玉泉 也收获了许多。大学里能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大学之外,很多东西都需要这些能力,而这,在钟玉泉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爱为基,铸就师魂
在20世纪80年代,有这么一句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那时在莘莘学子和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当时的国人,对理工科是极为推崇的,钟玉泉也正是在这个口号的引领下,选择了自己偏爱的数学。而选择这一专业的另一原因则是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成为那一代青少年眼中的传奇人物,这一事件也引发了钟玉泉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从内师毕业后,钟玉泉在中学执教4年,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攀枝花学院执教,后又转入行政工作,至今也有20多年教龄了。如果说将教师划分等级,那么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介于合格与优秀之间。在他看来,把教育作为自己应担当的责任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思考的老师,是为合格;而只有那些将“爱”作为教育之根,在工作中倾注情感与爱,将学生看作自己儿女的老师,能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老师,是为优秀。饱满的麦穗总低头,作为一名教师,20多年来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他对自己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正是他在教学路上的高成就的根源。
寄语母校,殷殷期盼
作为攀枝花学院的学科带头人,钟玉泉一直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因此,站在一位学长的角度,他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劝诫道,作为大学生,在学校首先要学会的是做人,只有当一个人在思想道德方面是健全的,才能做出于社会、于自身有益的事情来。其次,他还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在进大学之初就树立起一个远大的目标,因为在他看来,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应该拒绝做“迷茫的一代”。另外,夯实的专业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有一种落差叫作你的才华配不上自己的梦想。”好的专业能力是成功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好比作为一名师范生,出色的专业知识与师范技能,就是站好讲台的基础。
在母校60华诞之际,钟玉泉衷心地祝福母校能够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做出更多更好的成就,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子。
春华秋实60载,桃李芬芳沁满园。“60年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还只是很短暂的时光,内师是一所年轻的高校,她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日子里,她的学子,将承载着她“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希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将足迹一点点散布到更远、更广的地方。”钟玉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