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桐梓轶事

山乡巨变

作者: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6-26

作者:     中文系1992级


路人树

我一直认为,最痛苦的,莫过于去四姑家了。

四姑家在威远县龙会区,一个闭塞贫穷的小山沟里,上一次去那里,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不得不走三四十里的崎岖山路,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路上没有水喝,人累得精疲力竭,之后,不由想起李白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由于这种落后的交通条件,四姑和她的孩子们极少出山来,一直藏在山沟里,没见过什么世面。稍小的孩子甚至不知汽车是什么样子。

国庆节到了,父亲让我去看看四姑,临走时让我提了大包小包的东西。

现在,已有了公路,从城里直通四姑她们那儿。

据父亲讲只需五十分钟便可到达,我坐在车上,望见银白色的公路蜿蜒如龙,缠绕山间,向前伸延,没有尽头,车上有一些农民正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城里的所见所闻和卖完农产品后的收入。他们大都购回了一袋物品,一个坐在旁边的农村青年,他的背篓里还装着几本新买的书,我偷眼一瞧,上面一本书面上写着《蘑菇栽培技术指南》,在文化教育推广下,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开始注意科学了。

车停了,我一下来,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跟以前不一样了,难怪父亲老是说:“你四姑那里变了,真的变了。”以前,四姑家周围方圆两里,几乎找不出十棵树子,显得格外荒凉和贫瘠,而现在我眼前绿树成行,郁郁葱葱,其中大多是橘树,还有少数是松柏,散发着阵阵清香。今天午后的阳光格外灿烂,橘树的叶子闪闪发光,树干挺得笔直,向我展示他们的风采,也许是阳光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有许多橘树已结出了乒乓球大小的青青的嫩果。

   我不由自主地沿着公路旁的一条小路走下去,远处山坡上长着一丛丛绿油油的红苕藤,一些刚挖过的土里已经长出了嫩嫩的笋苗,我想,这苗儿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将日渐成熟丰满。一阵欢快的歌声从不远处传来,歌声圆润婉转,这会儿,是谁在唱歌?我不禁寻声而去。


房子  机子  橘子

这里的风光实在是好,我也不忙着找四姑的家,想到四姑家破烂不堪的土房子,房里的潮湿和霉气,那缺了嘴的壶,以及满地满场坝的鸡粪、鹅屎,我紧紧皱起了鼻头,走了几步,便见前面有一座红色砖房,这房子后面是竹林,前面有个场坝。屋檐下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屋的右边围了一个圆圆的篱笆墙,里面养了十多只鸡,门前的场坝里正有一个青年女子在晒花生,我正准备往前走,忽然有人喊:“小宾,小宾——!我扭过头,见那青年女子正冲我微笑。

“表嫂?!”我惊讶地叫了出来。

表嫂放下手中的耙子冲我招手,一边叫:“妈,您看谁来了?”一个五旬左右的硬朗妇人从屋里走出来问:“谁呀?”

“四姑?”我叫着,心里说不出的惊喜:“你怎么在这儿?”四姑和表嫂同时笑了。

“傻姑娘,这是四姑的家,怎么能不在这儿?”

我眼睛瞪大了,四姑家修了新房子。四姑笑眯眯地说:“小宾,快到屋里坐!”我们进了屋,屋里丝毫没有潮湿的味,也不见了那个缺嘴的壶。堂屋里,左边的红漆桌上摆了个录音机,正中的案台上放了个黑白电视机,歌声正是从录音机里传出的。我惊讶,短短几年,这穷山沟怎么变化这么大?

四姑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多亏这些年的政策好,你大哥承包了个鱼塘,家里又种了几百棵橘子树,每年收近万元,国家供应好化肥,粮食亩产比过去增产了一倍多,几年粮食都丰收,吃也吃不完,这些家当都是这几年办的,前年又修了房子。

这时表嫂走进来,手里拿着一篮青嫩的橘子,冲我笑道:“小宾,吃橘子,看来今年橘子又要丰收了!”我笑着说:“那你们就可以换个彩电了。”

我剥开橘子,放一块嘴,顿觉满口芳醇。


灯火  佳肴  谷子

天已晚,四姑拉亮了电灯,整个堂屋都有说不出的温暖之意,这灯光不仅照亮了四姑的屋子,也照亮了四姑一家的生活。我以前来那会儿,点的都是煤油灯,微弱的灯光,弄得整间屋阴冷阴冷的,那时我和四姑一家人就围在一张破桌上,就着咸菜喝稀饭。这还算不错,如到了二八月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得去借苞米面,这种生活在六七年前的农村,是随处可见的。

饭端上来了,我问:“四姑,这是新来的吗?”

表哥答:“这是前年的谷子,今年的谷子还在后屋里堆着呢。”

我奇怪:“为什么不去卖?”

四姑大摇头:“不卖,我活了五十多年,几乎有三十多年都吃不到饱饭,饿饭饿够了,穷也穷够了,我留着,自己慢慢吃!”

我说:“四姑,现在米价开放了,五角多钱一斤,卖了不吃亏。”

四姑和表哥一听忙问:“米价开放了?什么时候开放的?”“几个月前!”四姑低下头想了想,说:“以前米才一角一斤,现在涨到五角多,嗯,让我好好想想!

我笑了。

(199211月10日《内江师专》总第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