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桐梓轶事

《学语文报》创办始末

作者:作者:陈 涛 来源:校地合作处(校友总会办公室) 阅读次数: 日期:2019-11-11

      自《学语文报》创刊发行以来,迄今已有30多年的报史。这份专业报刊以引导与辅助语文教学为宗旨,在上世纪八、九年代曾广受中小学生欢迎,发行量一度超过30万份。

      现今人们已经不清楚,这份报刊实际上是我院创办的。记得是在1984年末,当时我在内江教院任中文系主任,有一天地区教科所蒋路大老师找到我,说他有一个《学语文报》国内刊号,能否与你们中文系合办?我将此事上报院领导,经院领导批准,决定将报社办公室设在院内,并专门给蒋路大安排了住房。

      就创办报刊事宜,我与蒋路大作了大体分工,我担任总编,负责组建报刊编辑部与稿件通讯网, 蒋负责报刊的印刷与发行。不过最初的许多筹备工作,我们俩人是一起做的。我们专门召开了内江地区8县1市的语文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会议,研究办报的若干问题。比如报刊名称问题,我觉得原名不够大气,应该改一下,大家研究后定下新的报名《语文之声》。会后,我约了系里的老教师朱纵舫先生题写了报名。又如建立各县市的通讯站,拟定站长及其组稿的职责问题,等等。显然,与会人员对办报充满热情,这个筹备会整整开了一天。

      由于该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编辑部必须要接地气,我组建编辑部时定下了一个原则,即编辑人员一定要从事过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来担任。临时编辑好找,我们中文系有两个语文教师的高师班,其中八四级班中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学员,如吴运龙、林华、钟俊、吴成远、段康明、李四海等,皆是不二人选。不过,他们有学习任务,只能当兼职编辑。因此,编辑部还需要设置一个专职编辑,这个专职编辑对于办报来说至关重要,他是编辑工作运转的中枢。而这个专职编辑须具备几个条件,他不仅要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写作能力, 而且要能贯彻总编的意图,对工作尽心尽职。我细细筛选了多人,最终想到了一位教师,十余年前一段情景忽然闪现在眼前……

      1970年秋,我被分配到资中县太平中学任教,兼任全镇语文教师的指导工作,这时我认识了周祚华老师。太平中学当时的校舍是地主宅院改建的,我住在前院的阁楼上,每逢周末住校学生放假后,全院就剩下我与另一个单身教师。我习惯在卧室里伴着煤油灯读书, 通常读到11点左右上床睡觉。那位单身教师家在附近,他隔三差五要回家一次, 但晚上他都要回学校安寝。每逢他回家时, 前院的整幢楼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因此我卧在床上很警觉。直至听到破旧的木梯响起一阵“吱嘎”声音,知道他回来了, 此后不会再有梯声响动, 才会安然入睡。

      有天深夜, 我已入睡。搁楼的木梯突然又响起了“吱嘎,吱嘎”的梯声, 我立即惊醒过来。我记得隔壁的老师已经回来了, 怎么又响起了梯声?我内心不由紧张起来,不久梯声停了,门外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我抱着戒备的心情打开了门,看到门外站着两人, 一人提着灯笼, 一人拿着一本书。提着灯笼的就是当时在公社初中任教的周祚华。他们告诉我, 他们对毛主席诗词里的两句诗的意思有不同看法, 争了半宿,找我来仲裁正误的。我望着这两位态度谦恭的老师, 心里不免暗暗吃惊,我去过他们的学校,到这里来回得走30多里坎坷不平的乡路, 他们为了弄清这两句诗的意思, 竟然走了那么长时间的夜路。当两位老师告辞回去时, 已是子夜一点了。我送他们走出校门, 迎着旷野的寒风,目送一盏灯笼沿着逶迤的乡间小路逐渐远去, 最后消失在无边的黑夜之中。往事如烟。这幕情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我始终忘不掉这盏深夜远去的灯笼。

      我决心去资中县寻找周祚华,通过几番周折,才得知他提前退休了,现已住在内江。我回内江后找到了他,他正在研究《易经》,但作为内江行政干校的校友,当他知道母校的召唤,便慨然答应来报社当专职编辑。这样,报社的编辑部诞生了。编辑们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组稿、审稿、改稿,至1985年9月,《语文之声》创刊号终于闪亮面世。报刊分中学版与小学版,一周两期,每期8版。报纸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了一些诸如“名师讲坛”“经典短章”“趣味作文”“同步课堂”等特色专栏,加上版面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受到师生们欢迎。大半年之后,报刊发行量已达到7万份,报社在经济上开始略有赢利。

      然而,我的志趣不在办报,而在学术。1986年5月,我收到一份从南充师院转来的通知,告知当年秋季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要办一个高级进修班,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因而辞去了报社总编职务,于9月去北京参加为期一年的学习。

      1987年8月学满回校,我才知道,因我的离开,周祚华老师也辞职了。在报社编辑部人员安排上,中文系教师间发生了争执,学院领导为了平息矛盾,将报社让给了地区教科所主管,编辑部随之迁到了教科所。教科所又将《语文之声》报名改作《学语文报》。

      谁也不曾料到,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学语文报》趁着经济改革的东风,发展极快,报社不仅在民族街修建起了自己的楼房,而且成为了教科所的一个赢利大户。当时正是国家倡导全民“下海”时候,我听到学院内有些教师私下埋怨:“把自已挣下的一个‘金元宝’,白白送给了别人。”

【作者简介】陈涛,原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内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内江行政干部学校中文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