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 我校文学院孙自筠教授用自己的稿费在内江师院设立了“孙自筠文学奖”,旨在鼓励在校学生的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奖励的范围是在内江师范学院就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体裁不限);评审的基本标准是思想健康,积极向上,艺术创新,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水平。
自2007年设奖以来,共有87名学生获得“孙自筠文学奖”的资助,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如文学院2009级习修鹏的诗集《清风弄影》、工程学院2011级徐小平的诗集《烟柳画桥》、文学院2011级王嫕的《糖果》、王小方的《幻影》等。这里辑集出版的是从获奖作品中遴选出的一部分。“孙自筠文学奖”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了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孙老师是蜡烛,照亮了学生;孙老师是人梯,成就了学生!我向孙老师表示崇高敬意!向获奖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人们敬重孙老师文学创作的累累硕果,著名教授,学者风范,而作为孙老师早期学生的我——是从崇敬他的理想信念、他的苦苦求索、他的刚直不阿的人格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末,满怀豪情的孙老师大学刚要毕业,没想到说了一句不满“大跃进”的真话而被开除党籍,甚至判刑十年。孙老师历经磨难,但理想信念始终未变,他上下求索,相信光明终会到来。
光明终于到了!但从1959年到1979年,耽误了孙老师整整20年!
从做学问的角度而论,由于“整风反右”和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耽误,孙老师“出道”较晚,时间上不占先机,“不惑”之年以后才登上大学讲坛,而他的成名之作《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之时已近“知天命”之年。不像一般的学者,30岁左右就硕士、博士毕业,发展的机会多很多。这些年有句流行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按这个流行语的逻辑推论,孙老师起步比一般人晚了将近20年,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是孙老师终于成了赢家,成了名家,成了大家!看来,起步的早晚,并不决定最终的成败;出道的早晚,也不决定成就的高低。孙老师就是榜样!
就成名的早晚而言,孙老师可谓大器晚成,厚积薄发。60岁以后,一般学者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可是孙老师退休以后成了文学创作的井喷期——他先后创作了《太平公主》、《华阳公主》、《安乐公主》、《万寿公主》等系列小说,长篇小说《陈子昂》、《历史小品文》、《中华状元奇闻大观》、《残阳如血》等,共200多万字的作品。特别是《太平公主》被改编成40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后,收视率很高,产生了强烈反响。
孙老师用坚韧的品格书写了男人的雄壮,用聪明和智慧创造了文学的辉煌,用爱心哺育了莘莘学子,桃李芬芳!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人民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声音、字句表现出来”(《文学书简》)。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都说明文学创作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会生活;人生的积淀越深厚,文学创作就越丰硕;文学是描写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美好的希望,美好的梦想!
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天赋必不可少,但后天努力更加重要。所谓后天的努力,就是主观上有强烈的创作使命感,有足够的自信心以及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以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等到喝时,至多只能喝两杯——这便是科学。”想要在文学创作上“喝上两杯”,就必须先要有“将大海一饮而尽”的气概。只有付出巨大努力的作者,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目标。这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是文学创作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时代环境、时代要求更好的结合起来,创作好新的故事,写好新的作品,鼓舞人心,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心灵的火炬。内江师院这片沃土,人杰地灵,作家辈出!希望我们的同学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读书,挥舞时代的彩笔,描绘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绘美好的人生,描绘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