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温情的沱江,自北而南流到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甜城内江后,突然放慢脚步,她把桐梓坝这片桂花飘香的土地,紧紧抱在怀中,徘徊再三,然后才恋恋不舍地向东流去。年轻的内江师范学院,宛如沱江边上的一颗明珠,镶嵌在桐梓坝半岛上。整个校园依山傍水,芳草如茵,四季鲜花不败,终年绿树常青。她的1000余亩土地,两万多名师生,日夜沐浴在鸟语花香之中。
内江师范学院已有六十五年建校历史,但比起这位老人,还是太年轻。他就是黄崇智,数学系退休老教授,如今已过百岁高龄。他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在美国援华炮兵学校担任翻译官。2015年,黄老获得了由中共中央丶国务院丶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退休后,黄老一直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坚持锻炼。黄老不仅对数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对文学对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有首诗写道:“既研数学又耽诗,公事了时信脚之。我似地球常日转,不知衰老不知疲”。
从黄老身上,我们看到了学校的深厚底蕴,更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奋进精神。
面对一池碧水,背靠一座青山。藤蔓攀过墙头,花枝向外窥探。长廊通向凉亭,石桌靠近花坛。可以看鱼儿嬉戏,可以听鸟儿聊天。是立体的画卷,是有声的诗篇。这是莘莘学子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习的乐园。学风有传统,学问有渊源。正如这一层层台阶,需要一步步向上登攀。
六十多年来,我们学校已经培养了十几万名优秀毕业生,绝大多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中学教育第一线,成为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团。
在学术报告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四川省教学名师周昌鲜,正在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讲座主题是:“珍惜平台,争做名师”。他说:无论是身处条件艰苦的乡村中学,还是置身于国家级名校,“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老师,一直是我不变的初心。要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得到提升”。他的话掷地有声,句句击中这些求知若渴的心灵。从乡村中学到重点名校,从普通教师到教学名师,周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告诉我们,成功,从来没有捷径!
一组景观小品,可谓匠心独运。放眼望去,可以看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早晨的阳光,温暖着这石桌,这石凳,这草坪,这卵石小径,也温暖着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蓬勃向上的青春。
学校现有近两万名在校学生,他们正在为明天、为梦想奋力打拼。看到那个又高又帅的小伙子了吗?他就是外国语学院19级学生惠伟轩。不久前,他锻炼时不慎崴了脚,依然强忍着伤痛到成都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刚从成都回来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他说,“我的一点点付出,能让一个陷入绝境的年轻生命得到新生,这是我一生最荣耀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年轻的声音,我们内江师院的声音:学习,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最美的人生!
沿着桂花和香樟的指引,我们来到红莲亭。古人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今人爱莲之香远而益清。紫薇树像母亲的怀抱,留住了浓浓的春色;莲花如少女的笑脸,搅乱了静静的波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内江自古有书画之乡的美称。莫非这清澈的水里,自有灵动的线条,缤纷的色彩?莫非这玲珑的山中,自有葱茏的画意,浓郁的诗情?
好大一群树,好蓝一片天。好绿一块草地,好爽一个乐园。博大而优雅,宁静而深远。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校园与田园亲密无间。是如花的青春装点了校园,还是如画的校园迷住了春天?
朋友,无论你走到海角还是天边,一定不会忘记这片土地,它留下了你的脚迹,你的眷恋;无论是现在还是永远,你一定会轻声呼唤这个亲切的名字:内江师院,如花的校园;内江师院,人生的春天。
(文/肖体仁 文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