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桐梓轶事

天风吹我——文学火种的传承与共鸣

作者:姚灵莉(中文1989级)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5-09-22

在内江师院重庆校友会的精心安排下,我随校友会秘书长姜国俊一同护送黄济人先生回母校讲学。当踏上这片浸润着文学记忆的土地,秋日的风正掠过梧桐叶,关于文字与传承的故事,便在沙沙声里缓缓铺陈开来。

一堂震撼人心的思政课

下午3点,"苌弘剧院"报告厅已座无虚席,八百余双眼睛齐刷刷望向舞台。黄济人先生步履沉稳地走上讲台,浑厚的语调在厅内回荡:"今天,我们聊聊抗战文学里的精神血脉。" 他首先自豪地展示了父亲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随即以《抗战精神的文学见证和创作漫谈》为题,从《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笔力千钧,讲到《天风吹我》的生命史诗,将历史的烽烟与文学的锋芒熔于一炉。

我坐在前排,望着他身旁的校徽背景,1956年的建校年份在光影中流转,恍惚间似见文学血脉在这方讲台奔涌不息。

一次跨越代际的文学对话

尤为荣幸的是,我得到了在讲座中分享《天风吹我》读后感的机会。握着话筒时手微微颤抖,眼前是大师兄的新作,台下是年轻的面庞,这场景恰似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学对话。能与大师兄同台,于我是梦想照进现实:曾经那本反复品读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让我的文学梦悄然萌芽;如今《天风吹我》更似一场与命运

的坦诚对谈,将"大历史"凝作"个人生命的史诗"。

讲座尾声,黄济人先生以一句"文学要做精神的火炬,照亮后来者的路"作结,并向母校文学院和图书馆捐赠了他的新书《天风吹我》。

一场穿越时光的精神传承

走出报告厅时,夕阳正将文学院的红砖墙染成一层温暖的金色。微风拂过,梧桐叶在光影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回味刚才那场思想的盛宴。 黄济人先生的讲学,不只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他用文字点燃的那簇"火种",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从他求学的青葱岁月,传递到今天在座每一位学子的心中。

第二天清晨,我们参加了2025级新生的开学典礼。站在朝气蓬勃的人群中,唱着雄壮的国歌,心中涌起一股特别的庄严感。当校歌响起,我只能静静聆听——因为在我读书的年代,它尚未诞生。然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母校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就像黄济人先生所言,母校"依然是天风"。这

股"天风",吹拂着一代又一代的内师人,塑造着我们的品格,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一份殷切厚重的学长嘱托

开学典礼上,黄济人先生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内江师专(内江师院前身)的求学岁月。他说,正是在母校的支持下,他才得以在校完成了那部后来荣获全国首届军事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他动情地提到了母校当年的点点滴滴。那张系主任为他写作而特意借来的板凳,同学们帮忙装订书稿时用的砖头和铁钉,以及校方为他争取到的宝贵机会——以待分配毕业生的身份赴京改稿,并在国际政治学院(人民公安大学前身)任教。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母校早已旧貌换新颜。先生动情地说:"我依然是我,母校依然是天风。天风吹我,吹你,也吹他,吹绿每一片树叶,吹红每一枝花朵……"

此次回母校,黄济人先生勉励学弟学妹们,要在"大时代"里找准"小我"的坐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多读书,读好书,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多走路,看大地,从真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多思考,敢担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天风长吹,火种长明。我们必将不负所托,在新时代的书页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赤诚与担当。

文:姚灵莉

编辑:校友办 初审:阳冉 再审:谢丽春 终审:赵军